這些醫學中心門診佔比高被點名 健保署長石崇良提解方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參加活動時表示,醫學中心門診量若未達55%,將會調整健保給付的成長率。記者陳雨鑫/攝影

健保制度今年邁入30年,爲落實分級醫療,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健保署今年起推動「個別總額」,要求醫學中心門診營收佔比需低於55%,若未達標恐影響健保給付。本報取得去年各醫學中心門診佔比排名,門診營收佔比最高的爲國泰醫院達61.4%,今年門診營收若不調降,恐影響整體營運;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表示,只要醫學中心做好急重症的收治,即使減少門診,也不會影響整體營運,只是服務獲得轉換。

個別醫院總額今年上路,健保署要求醫學中心門診營收佔比需低於55%,一名醫界人士提供去年度健保總額醫學中心申報資料,門診佔比最高的前五名分別爲國泰醫院61.4%、萬芳醫院59.5%、新光醫院59.1%、臺北馬偕58.2%、新竹臺大56.7%,全臺22家醫學中心有9家超標,臺大醫院也只在及格邊緣,佔比剛好55%。

石崇良表示,過去長期要求醫院門診營收佔比,每年需減2%,但不只要求醫學中心,同時也要求區域醫院,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角色不應該相同,因此今年個別總額上路後,會依不同層級醫療院所角色,要求門診營收佔比,全臺醫學中心營收佔比平均爲55%,今年先以55%作爲基準點,同時提升醫學中心處理急重難症的健保給付。

因此,醫學中心門診減量,而恢復到負責收治急重難症的角色,那醫學中心門診減量的部分,取而代之的是服務急重難的患者,醫院的收入反而是受到保障的;站在衛福部立場,本來就希望醫學中心可以投入急重難症的照顧,門診輕症或是慢性疾病的患者可以下轉,以達到分級醫療的效果,這也是個別總額的目的,而且每家醫院的健保預算反而都受到保障,這些都是個別總額的好處。

石崇良說,部分醫學中心的門診營收佔比距離55%有點遠,健保署可以透過內部分析或是資料分析,提供院方檢視,有哪些檢驗檢查可以減少、有哪些患者可以下轉,透過分級醫療讓患者可以獲得最好的照顧,讓醫療資源不會受到排擠,也能讓部分醫學中心可以達到55%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