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賣藥、開藥行爲居然是販毒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婧

麻醉藥品、精神藥品屬於能產生依賴性、形成癮癖的藥品,既是藥品也是毒品。近年來,隨着國家對毒品犯罪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傳統毒品價高難求,一些吸販毒人員轉而通過非法手段獲取醫療用麻精藥品作爲替代物,導致醫療用麻精藥品流入非法渠道的情況時有發生。藥店負責人、醫生等醫療領域從業人員熟知麻精藥品的屬性,個別從業者爲牟利向販毒、吸毒人員出售麻精藥品,社會危害性大,是犯罪行爲;還有一些患者或者患者家屬用各種方式從醫院套取麻精藥品轉賣給毒販,也涉嫌犯罪,這些都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公衆的警惕。

藥店老闆給毒販倒賣精神藥品獲刑

盧某超等人販賣毒品案是最高檢近日公佈的“高質效辦好毒品案件 加強禁毒綜合治理”典型案例之一。盧某超是藥店經營者,2023年7月7日至17日,盧某超明知氨酚曲馬多系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卻通過網絡分6次以快遞、送貨上門等方式非法向王某楠販賣氨酚曲馬多70盒。2023年7月12日至14日,王某楠將上述氨酚曲馬多分別多次向牛某犇、蔡某斌、羅某恆進行販賣,後牛某犇等三人又將部分氨酚曲馬多非法販賣。

檢察機關指出,盧某超具備專業知識,其將藥品存放於倉庫,不在櫃檯擺放銷售,售藥時均拆除藥品外包裝,將藥品分散裝入塑料袋中交付購買人,足以證明其具有販賣毒品的故意。

2024年7月31日,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人民檢察院以盧某超等人犯販賣毒品罪依法提起公訴。濰城區人民法院以盧某超犯販賣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並處罰金三千元,該判決已生效。

針對本案暴露的列管精神藥品脫管問題,檢察機關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平安濰城建設管制類精神藥品監管亂象治理專項工作方案》,收集覈查2019年以來此類藥品使用、流通、銷燬等有關數據,從中發現非法提供藥品、藥品濫用線索2條,並移交相關部門處理。檢察機關對醫療機構有關列管精神藥品監管問題進行調查覈實,向濰城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強化藥品經營監管,對違規企業實行階梯式處罰。

醫院院長私賣杜冷丁被判死緩

蘇某和販賣毒品案是最高法近日公佈的“人民法院依法嚴懲毒品犯罪典型案例”之一。蘇某和長期擔任某公立醫院院長,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蘇某和利用職務之便,以該醫院名義分別向兩家醫藥公司申購鹽酸哌替啶(即杜冷丁)片劑536180片。蘇某和爲非法牟利,未將上述鹽酸哌替啶片劑交醫院庫房存放,而是私自加價出售,除部分賣給癌症患者外,剩餘約38萬片以每片1.5元至7元的價格多次販賣給無業人員黃某營,累計獲利100餘萬元。後黃某營將從蘇某和處購得的鹽酸哌替啶片劑又加價販賣給毒品犯罪前科人員餘某龍、邵某連。

鹽酸哌替啶是一種臨牀應用的合成鎮痛藥,長期使用會產生依賴性,且可能導致嚴重的呼吸抑制,具有藥品與毒品雙重屬性,一旦流入非法市場將嚴重危害人民羣衆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蘇某和利用醫院院長的身份,大量購買並非法銷售杜冷丁,獲取鉅額利益,罪行特別嚴重。蘇某和還在事發後大肆補開紅處方,對抗審計、偵查。法院認爲,蘇某和已構成販賣毒品罪,判處其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男子用家人醫保卡開安眠藥出售以販毒論處

馬某宇販賣毒品、強制猥褻案也是最高法近日公佈的“人民法院依法嚴懲毒品犯罪典型案例”之一。2024年1月,馬某宇以牟利爲目的,利用其父親和爺爺的醫保卡,以爲家人代開安眠藥之名,先後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兩家醫院多次欺騙醫生爲其開具酒石酸唑吡坦片(俗稱思諾思)77片、艾司唑侖片84片、氯硝西泮片7片,這些藥品均系鎮靜安眠藥物,屬於國家管制的第二類精神藥品,如被當作毒品替代物濫用,則成爲毒品。同年1月11日,馬某宇在明知上述精神藥品可能被用於違法犯罪活動的情況下,仍向楊某販賣含有艾司唑侖和唑吡坦成分的粉末1.38克,得款150元。

2024年1月29日晚,馬某宇事先在奶茶內添加酒石酸唑吡坦片、艾司唑侖片,欺騙女被害人鄒某喝下,致使鄒某出現頭暈、昏睡等症狀。而後,馬某宇對鄒某實施猥褻行爲。鄒某當晚駕車時因意識不清發生交通事故,後懷疑被人下藥到醫院檢查並報警。

法院認爲,馬某宇的行爲已分別構成販賣毒品罪、強制猥褻罪,依法應數罪併罰。遂對馬某宇以強制猥褻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以販賣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兩千元;後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一年四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兩千元。

此案暴露出案涉醫院在麻精藥品管理制度執行、患者身份審覈等方面存在漏洞,審理此案的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法院針對這一問題發出司法建議。建議醫院嚴格落實對患者、代辦人員的人證覈驗、實名登記、信息採集等制度要求,確保患者身份的真實性,杜絕冒名就醫、套開藥品等行爲的發生;重點做好麻精藥品的臨牀使用情況動態監測和定期分析,着重關注臨牀用量大及門診外配頻度高的患者,密切關注用量異常波動,杜絕以多開少用、虛開處方等方式實施非法截留倒賣麻精藥品的犯罪行爲。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