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家庭爲何選擇“候鳥式”求學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兵

在北京,有一類家庭像候鳥一般過着“遷徙”的生活。他們週一到週五住在中心城區相對面積不大的房子裡,週末爲了能到開闊的空間喘口氣,再住回郊區另一處稍大的房子中。如此“折騰”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到父母心中更好的學校就讀。

候鳥遷徙般的生活

每到週五傍晚,王波(化名)手提着行李箱,帶着上小學的女兒,開車從二環附近的市區奔向郊區。

週一到週五,王波一家住在西城區一套30餘平方米的小房子裡。週五晚,他們會回到位於市郊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週日下午,他們又得匆忙趕回西城區,迎接新的一週。這種生活就像候鳥遷徙一般,只不過週期是一個星期。

在西城區的小房子裡,還生活着王波妻子的父母。夫妻倆帶着孩子擠在一張上下鋪上,孩子的姥姥、姥爺住在最大的一間屋子,客廳完全成爲孩子學習的空間。由於中心城區車位緊張,家裡的車成了擺設,週一到週五幾乎不敢輕易挪動。

“我吃點苦沒什麼,也是通過吃苦紮根北京的,但這種生活有時候讓人感到有些心力交瘁。比如孩子學校臨時通知活動,需要的衣服卻落在郊區的房子裡,週末在郊區完成的作業和某個書本忘記帶回城裡……”王波告訴記者。

宋霞(化名)也是 “候鳥家庭” 的一員。爲了孩子能進入她心目中更好的學校唸書,她在石景山區和西城區相距近20公里的兩個家之間已經來回“遷徙”了4年。“我和丈夫輪流住在西城的房子裡,夫妻倆只有週末才能碰面。”宋霞說。

對孩子身心或有影響

一些家長向記者表示,之所以上小學時就開始兩地遷徙式生活,是因爲如果能夠在中心城區念小學,有了學籍,日後就可以在中心城區參加中考,考取中心城區優質高中的機會就會更多。而一旦做出遷徙式生活的決定,則意味着這種狀態可能要從孩子上小學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即便後悔,只要踏上了這條路,學籍已經落在中心城區,就沒有回頭的選擇,只能堅持12年下來。”有家長如是說。

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遷徙式生活,縮短了親子互動時間,而長期生活在擁擠環境中,也讓孩子的心情更加焦慮,家庭矛盾容易顯現。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忠雲認爲,這種候鳥生活模式下,兒童在“教室—補習班—市區出租屋”三點一線中成長,可能會削弱社會化能力培養。“親子互動、課業後的健身以及同學之間的交往,雖然並不能直接轉化爲分數,但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李敏認爲,候鳥模式的家庭,擁擠環境導致親子肢體接觸減少,孩子的情緒穩定性受到影響。另一方面,“相對狹窄空間限制了孩子和同伴的人際交往,使得他們的社交能力得不到提高,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或退縮行爲,增加了外向性格轉爲內向性格的可能。”李敏說。

王波告訴記者,因爲兩地奔波,感覺孩子很難和同學建立穩定的友誼。“我們提醒孩子儘量在學校期間多和同學來往,回到家也儘量抽出時間和孩子互動,通過共同的遊戲、閱讀和討論來增強親子關係。”王波說。

讓家門口的學校變多變好

業內人士認爲,“候鳥模式”不僅有可能影響孩子身心,也會影響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頻繁“遷徙”也增加了城市運行成本。在李敏看來,減少“候鳥家庭”,關鍵要促進教育資源分佈的均衡化,如果教育資源分佈更加均衡,“家長或許不必再爲好學校死磕‘老破小’。”

北京郊區與城區相比,在師資、教育理念等方面客觀上存在一定差距。爲促進教育均衡,不少郊區紛紛“開門辦教育”,提高引入標準,加大引進力度,不斷創新與城區優質學校的合作模式,推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佈局。北京各區在教育領域“內升外引”,讓學生和家長深切感受到家門口的學校變多了、變好了。

深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北京市印發了該市《統籌主城區與鄉鎮義務教育學校“手拉手”結對幫扶工作方案》,統籌365對義務教育學校開展“手拉手”結對,覆蓋全市所有鄉鎮義務教育學校,促進課程、活動、師資、教研、管理等教育要素和優質資源有序流動。

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正在推進,家長的心理也需要改變。教育心理學專家陳小松認爲,家長們需要重新審視家庭教育的角色。“雖然這樣的選擇是爲了孩子的教育,但家庭的溫暖和支持同樣不可或缺。也應該傾聽孩子的聲音,更加尊重他們的選擇,而不是一味包辦,趕鴨子上架。”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