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騰多年規模難破5億元“生死線” 老私募們在堅持什麼?

(原標題:折騰多年規模難破5億元“生死線”,老私募們在堅持什麼?)

國內陽光私募行業“黑馬”頻出,卻又被馬太效應的“陰霾”久久籠罩。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4日,曾在中基協完成登記備案且目前旗下有在管產品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一共有7644家。剔除沒有展示管理規模的34家,剩下的7610家證券私募管理人中,有6408家管理規模爲0-5億元,佔比高達84.2%。

數據來源:Wind、界面新聞整理

界面新聞進一步梳理髮現,前述管理規模爲0-5億元的6408家證券私募管理人中,有多達3731家成立於2015年及以前,佔比58.22%,另有1683家成立時間爲2016年至2019年之間,佔比26.26%。這也意味着,有不少的老私募在折騰了5年多,甚至10多年以後,管理規模難以突破5億元這一私募業內普遍視作“生死線”的門檻。

數據來源:Wind、界面新聞整理

一般來說,私募的收入主要由管理費和業績提成兩部分組成,管理規模遲遲難有突破意味着管理費的收入不會太高,即便業績表現不錯,私募整體的收益仍較爲有限,如果私募的業績表現也不樂觀的話,則收入更爲微薄。

實際上,部分老私募旗下產品的淨值早就拉響了“警報”。

以同利德資產旗下的“同利德混合2號”爲例,Wind數據顯示,該產品自2020年9月成立以後,至次年6月下旬累計收益率一度達到117.7%,不過隨後淨值一路波動回落,截至今年4月21日產品最新累計淨值僅爲0.0951。同利德資產成立於2015年3月,旗下共備案過9只產品,目前有5只已經提前清算。

Wind數據顯示,深圳博惠投資旗下的“博慧臻選1期”、寧波榮銳投資旗下的“榮騰景耀”、寧波鼎鋒海川投資旗下的“鼎鋒海川新三板山海關1號”等產品自成立以來的累計虧損率也都已經超過了70%,另有多傢俬募旗下有產品累計虧損率在50%以上。

考慮到去年8月1日《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正式實施以後,許多未與私募管理人建立代銷關係的第三方平臺和機構批量下架了相關私募產品的淨值數據,而業績表現不佳的中小私募往往更難與第三方平臺和機構建立代銷關係,實際上業績大幅虧損的中小私募要更多。

與此同時,運營一傢俬募的成本卻並不低。

鉅陣資本首席投資官龍舫表示,私募的成本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面:(1)日常辦公成本,包括辦公室租金、裝修費用、會議費用、差旅費用、辦公設備採購以及日常維護費用等等;(2)人員薪酬福利,至少要有5名全職員工;(3)合規費用,包括公司註冊費用、法律諮詢費用、備案申請費用、託管外包服務費用、員工培訓費用、審計費用等等;(4)投研費用,包括投研、交易及風控系統的開發採購與維護費用,以及服務器、網絡設備等硬件投入;(5)市場推廣費用,包括市場調研費用、客戶關係維護費用、路演活動費用、品牌宣傳費用等等。

據龍舫測算,如果在一線城市,維持一家最低配置的私募正常運營,每年大概需要200萬元以上,管理規模至少要達到1.5億元以上,才能維持基本的收支平衡。

那些折騰多年依然面臨較大生存壓力的老私募們到底在堅持什麼?

在龍舫看來,部分老私募自有其“生存之道”,比如依靠股東持續輸血生存,股東可能更看好公司的未來發展前景,意在長期佈局資產管理行業;或者採取極致的低成本運營模式,通過最低合規要求維持私募資格,等待市場機會;又或者是採用差異化的獨特投資策略吸引特定客戶羣體,收取比較高的浮動業績報酬,即使規模小也能維持運營。

融智投資FOF基金經理李春瑜表示,部分老私募經過多年運營,已經在市場上積累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聲譽。儘管當前規模和業績表現不佳,但過往的成功案例和品牌影響力仍然能夠吸引一些投資者的關注和信任,爲其持續運營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老私募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穩定的客戶資源,與部分投資者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即使產品淨值表現不理想,通過與客戶的良好溝通和關係維護,仍能獲得客戶的理解和支持,維持一定的資金規模。

“賭一個機會”是很多私募老人的執念。華南地區一位奔私10年有餘的私募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雖然能夠走到頭部私募那一步的是極少數,但是隻要抓住一波機會把業績做起來,然後順勢多募點錢,私募成長起來也會很快。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有82傢俬募突破了5億“生死線”,實現了規模躍升,其中規模上調爲5-10億的私募有77家,規模上調爲10-20億、20-50億的私募分別有3家、2家。這也說明了雖然概率不高,但是私募確實存在管理規模快速擴張的可能。

“不堅持下去又能怎麼樣呢?”北京的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奔私最初的幾年裡還想過大不了重新回去上班,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即便想要放棄做私募,職場中也已經很難找到自己能夠立足的位置,繼續創業的話,除了炒股票以外,自己好像也沒有其他擅長的領域。

“爲他人提供通道、成爲各種類型的幫忙資金......”,還有一部分私募在資管業務以外尋找着賺錢的機會。

不過近年來隨着私募監管大網的逐步收緊,這些“兼職”業務越來越行不通了,每年註銷的證券私募管理人數量也隨之增多。

Wind數據顯示,自從2016年中基協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當年1757家證券私募管理人註銷登記以後,2017年至2021年連續5年每年註銷登記的證券私募管理人均在200-400家之間,2022年以後每年註銷登記的證券私募管理人數量又有明顯增加,2022年-2024年分別爲555家、730家和518家,今年以來僅4個多月也已經有181家證券私募管理人註銷登記。

數據來源:中基協、界面新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