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流程節約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對我們企業實在太友好了!”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爲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決策部署,自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來,各地生態環境部門不斷深化政策舉措,多措並舉爲企業紓困解難,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現對相關典型案例予以發佈,供交流借鑑。
上海市高標準推進“環評+”改革工程,優化民營企業環境准入,激發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潛力,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環評+空間”改革,源頭管控激活產業升級新路徑
上海 市 一方面強化空間層面源頭防控,一方面探索更加精細化的環境准入管理,進一步優化、簡化項目環評。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結合全市“智造空間”政策,出臺生態環境保護指引,推動輕生產、低噪音、環保型企業“工業上樓”。
“在入駐新廠區的過程中,生態環境部門審批人員爲我們提供了全方位、一站式的跨前服務,幫助我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速度也特別快,從開始溝通到環評批覆,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到。”某醫療器械公司負責人高興地說。該公司2024年入駐張江金山生物製造產業園“智造空間”,在招商入園初期,金山區生態環境局就指導企業參照“智造空間”生態環境保護指引優化建設方案,協助企業快速落地。
“環評+區域”改革,聯動機制釋放區域發展新效能
2024年,上海 市 將全市61%的產業園區納入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聯動範圍,90%入園項目可享受環評優化簡化政策,同時推動環評納入區域評估,將聯動優惠政策拓展至產業園區外。
臨港科技城是新政出臺後首個發佈區域環評報告的區域,企業入駐前,根據區域環評報告充分了解開發建設條件和管理要求,“申請後審批”變爲“申請前服務”。某公司是一家集成電路領域的民營企業,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主動跨前指導企業辦理環評。“這一套流程下來,我們不用再進行重複採集數據和評估工作,節約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對我們企業實在太友好了!”該公司項目負責人表示。
“環評+產業”改革,靶向施策培育先導產業新優勢
2024年,上海先後出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新材料三個行業的專項環保支持政策,加快先導行業和重點行業項目落地。
某公司是一家創新生物醫藥領域的民營企業,2024年在青浦區新增生產項目。根據生物醫藥行業專項環保支持政策,企業新增VOCs排放總量來源由企業提供優化爲區政府統籌,大大減少了企業編制環評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環評+項目”改革,流程優化跑出審批服務新速度
上海 市 以創新服務機制推動審批效率與服務品質雙提升,形成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打捆”審批等一系列改革成果,跑出環評新速度。
青浦區兩家從事塑料製品加工行業的民營企業2024年底因搬遷需重新辦理環評,在獲知“打捆”審批政策後,兩家企業表示願意嘗試。在青浦區生態環境局的全流程指導服務下,原先應編制兩個環評報告的項目以“打捆”形式編制一個報告,並順利完成審批。“環評編制的費用較原先減了一半,這對我們企業來說就是最大的實惠!”兩家公司的負責人激動地說。
供稿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
編輯 | 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