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期貨首席分析師田聯豐:黃金已打破常規,需關注未來十年全球變革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春節過後,黃金市場風雲變幻。黃金價格一路高歌猛進逼近3000美元/盎司高位,近期國際金價持續高位震盪。

黃金價格屢創新高是否意味着全球金融秩序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失衡或崩壞?未來走勢將如何?當前是合適的購入時機嗎?在《中國經營報》觸角“零觀財經”欄目,《中國經營報》記者對話浙商期貨首席分析師田聯豐。

田聯豐表示,在傳統分析框架中,黃金價格與美元匯率、美債收益率呈負相關關係——美元上漲,黃金下跌。然而,在過去一年,無論美元或美債收益率如何變動,黃金價格卻持續走高。這可能反映出更深層次的全球變革,不僅限於金融領域,還包括政治、地緣和文化的重大變化。這種大範圍的變革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黃金的避險和保值屬性依然受到市場青睞,未來繼續刷新歷史高點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全球金融體系失衡

《中國經營報》:當前黃金價格屢創新高,是否意味着全球金融秩序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失衡或崩壞?

田聯豐:黃金價格的分析通常從金融屬性和商品屬性兩個維度展開。然而,近年來黃金價格的持續上漲,可能不僅僅是由傳統因素推動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與全球金融秩序的失衡甚至崩壞有關。

早在多年以前,時任中國央行行長的周小川曾提出,當前貨幣體系屬於信用貨幣體系,該體系自“二戰”後運行至今,已顯現諸多弊端,甚至可以說已經過時。因此,學界提出了重構新貨幣體系的設想。換言之,現行的信用貨幣體系正面臨失衡或崩壞的風險,這一趨勢確實存在。

然而,新舊貨幣體系的轉換需要較長時間。在新體系尚未建立之前,仍以現有信用貨幣體系計價的黃金,相較其他資產,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這正是近年來黃金價格持續上漲的核心原因之一。傳統分析框架通常基於黃金的金融屬性,認爲黃金價格與美元匯率、美債收益率呈負相關關係——美元上漲,黃金下跌;美債收益率上升,黃金亦承壓。然而,在過去一年,無論美元或美債收益率如何變動,黃金價格卻持續走高。黃金價格的強勢是否意味着全球金融秩序正處於失衡甚至崩壞的邊緣?是否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秩序?這一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中國經營報》:爲什麼美元信用貨幣體系會崩壞?

田聯豐:其實,美元信用貨幣體系的弊端在2008年以前雖然已存在,但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才徹底暴露,並引發全球市場的廣泛擔憂。

次貸危機發生在2008年,當時正值中國的“十一”長假。此次危機引發了兩件極具代表性的事件:

第一,美國實施大規模量化寬鬆(QE)。當時美國政府推出了1.1萬億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具體金額或有誤差)。所謂量化寬鬆,本質上是美聯儲憑空創造貨幣並投放市場,這反映出信用貨幣體系的核心特徵——貨幣的價值僅依賴於國家信用,而非任何實物支撐。

追溯歷史,在1972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前,美元與黃金掛鉤,35美元可兌換一盎司黃金。然而,由於全球各國紛紛以美元換取黃金,美國最終在黃金支付上“違約”,導致這一體系瓦解。自此,全球貨幣體系徹底轉向純信用貨幣模式,貨幣不再與任何實物資產掛鉤,而僅依賴國家信用。

在2008年之前,這套體系運作尚未出現明顯問題。但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的國家信用迅速下降,量化寬鬆進一步削弱了美元的信用基礎。這一現象使市場開始質疑信用貨幣體系的穩定性。

第二,歐洲債務危機爆發。次貸危機蔓延至歐洲,導致“歐豬五國”(PIGS,包括葡萄牙、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愛爾蘭)深陷債務困境。其中,希臘受衝擊最爲嚴重,最終發生主權債務違約,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損失。

儘管普通投資者可能未能洞察危機背後的本質,但金融市場中的專業投資者深知根源所在——信用貨幣體系本身存在風險,而主權債務違約正是信用體系信任崩塌的體現。即便是普通投資者,在目睹希臘債務違約後,也對信用貨幣的穩定性產生了懷疑。

相比之下,黃金作爲實物資產,其價值無須依賴信用背書,且難以作假。因此,在信用貨幣體系受挫的背景下,黃金因其“天然貨幣”屬性,成爲投資者規避風險、對衝信用體系不穩定性的首選資產。這正是2008年後,黃金受到市場高度青睞的根本原因。

黃金避險和保值屬性凸顯

《中國經營報》:近期黃金價格上漲與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博弈有何關聯?

田聯豐:近年來,中國在全球舞臺上逐步壯大,尤其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促使其與歐洲的合作加深。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措施也隨之加強,從貿易戰到加徵關稅,明顯加劇了兩國間的緊張關係。

以前的全球大國博弈主要是美國與俄羅斯、中國之間的對抗,但如今美國的策略有所變化。它不僅與鄰國產生矛盾,甚至對加拿大、墨西哥和歐洲等盟友展開極限施壓。美國似乎不再區分盟友與對手,其核心目標可能是將全球其他國家納入其影響範圍,特別是在遏制中國方面。

歐洲目前面臨着複雜的局面,既依賴美國在軍事和經濟上的支持,又希望避免被其“殖民化”。近年,歐洲主要經濟體如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的政局出現動盪,右翼勢力崛起,但與此同時,歐洲的主權意識也在逐漸增強。儘管當前行動有限,但關於歐洲自主性和主權的討論越來越多。

全球秩序的重構是一個深刻的變革,期望能建立一個更加穩定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然而,這一過程需要全球合作意識強的政治家,而非僅關注短期利益的政客。從匯率體系的角度來看,部分發展中國家逐步增加黃金儲備,而西方發達國家,如歐洲,尚未開始增加黃金儲備。歐洲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具備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的領導人,導致其在與美國的博弈中可能處於不利地位。

這種全球博弈的演變可能進一步增加發展中國家面對經濟衝擊的風險,促使它們繼續增強黃金儲備,從而提升應對全球不確定性的能力。

《中國經營報》:在歷史上,黃金價格的劇烈波動曾預示過哪些重大經濟事件或危機?

田聯豐:黃金價格的大幅波動通常與重大經濟事件密切相關。回顧歷史,有幾次關鍵事件推動了黃金價格的劇烈變化: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與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石油危機推高通脹,黃金作爲避險資產受青睞,價格上漲超過7倍。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黃金價格不再固定,美元貶值也推動了金價上漲。20世紀80年代美元貶值與《廣場協議》。美元貶值和《廣場協議》推動了黃金價格上漲,因爲美元貶值通常伴隨着黃金上漲。 20世紀80年代初美聯儲加息。爲控制通脹,美聯儲加息使得黃金的吸引力下降,黃金價格暴跌58.2%。2008年次貸危機與黃金回調。次貸危機初期,黃金價格一度回調近30%,但隨後的量化寬鬆政策推動了金價反彈。2012—2015年經濟復甦與黃金下跌。全球經濟復甦後,投資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產,黃金需求下降,金價回調近40%。

當前黃金價格持續上漲,可能反映出更深層次的全球變革,不僅限於金融領域,還包括政治、地緣和文化的重大變化。這種大範圍的變革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黃金的避險和保值屬性依然受到市場青睞,未來繼續刷新歷史高點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把握市場大跌下的買入機會

《中國經營報》: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你有哪些投資黃金的建議?

田聯豐:在投資黃金時,我們一直建議投資者避免盲目追漲。近期,無論是上海還是北京,許多投資者,尤其是大媽羣體,涌向市場購買黃金,形成了長隊。這種跟風式的搶購行爲可能會帶來風險。

儘管黃金作爲天然貨幣的安全資產依然值得投資,但在價格持續上漲時應保持謹慎,等待合適的買入時機。歷史上,黃金價格曾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時下跌了約30%,儘管跌幅較其他資產小,但也表明黃金並非永遠不會回調。如果美國發生債務違約,必然會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從而影響黃金價格。因此,當市場出現大跌時,可能是較好的買入機會,而在黃金價格持續上漲時則應保持警惕。

在投資黃金時,風險防控至關重要。首先,投資者應避免盲目跟風,尤其是在黃金價格大幅波動時。其次,黃金市場上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進行詐騙,投資者應選擇信譽良好的機構購買黃金。很多投資者傾向於購買黃金飾品,但飾品的加工費用高,溢價嚴重,不如直接購買金條。此外,投資者應避免一窩蜂的追漲行爲,理性投資。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