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顏值價值“雙在線”

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2025年7月,江西水利電力大學大學生記者暑期社會實踐團師生赴上猶縣社溪鎮石崇村,開展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和文明實踐志願服務行動。大家發揮專業和技能所長,聚焦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成果、探尋鄉村生態變化,依託贛州“客家搖籃”與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深厚底蘊,調研其歷史脈絡、現存形態,挖掘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探尋文化傳承創新之路,用鏡頭和筆觸記錄鄉村蝶變及客家文化魅力。

“現在水生態修復了,村莊整體顏值也提升了,村民日常休閒有了好去處。”說到石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項目建成後生活的變化,石崇村村民黃小建話語裡滿是讚許。

生態清潔小流域是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迭代更新,也是守護綠水青山、賦能鄉村振興的關鍵落子。它在築牢水源保護屏障的同時,根治水土流失頑疾,讓河湖重歸“清水綠岸”,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築牢了生態基石。

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2023年,江西水利電力大學(時稱南昌工程學院)水土保持學院、水利工程學院相關博士團隊攜手上猶縣水利局、社溪鎮、石崇村工作人員,用腳步丈量土地,調研問計於民,完成石崇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實施方案(含風景園林設計)。該校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科研技術人員,多次前往石崇村實地調研收集資料,編制了《上猶縣社溪鎮石崇村鄉村振興規劃》《上猶縣石崇村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景觀設計》。2024年,項目建設啓動,目前已基本完成。一幅生態治理賦能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石崇村徐徐鋪展。

石崇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主體爲石崇村引自白石坑水庫並穿村而過的水渠。這是一條靈動的水帶,涵養水土、澤潤草木、澤被作物,是石崇生態涵養和村民生產生活的重要依靠,但卻時常受水患困擾,水力侵蝕流域土壤,水土流失面積達10.33平方公里。

“石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項目的落地,離不開江西水利電力大學師生們和駐村工作隊的奉獻精神。”上猶縣水利局副局長劉斌表示。

在項目調研階段,調研組發現原先的護坡環竹在風雨天會出現大片倒伏的現象,將本就很窄的河道遮掩起來。面對這種“河流消失”現象,江西水利電力大學駐村工作隊牽頭,與村幹部協商後提出要治理河道,將河流還給村民。該校水土保持學院團隊編制的方案中包括“鵝卵石護坡”“植草混凝土生態駁岸”“木樁圍欄生態駁岸”“裝配式植草混凝土護坡”等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爲河流“解困”。如今,河岸“問渠”“思源”等景觀落地,一改當年模樣,曾經渾濁的河水變得清透,空氣中也沒有了往日的腥味,這條曾經被“遮蓋”的灌溉水渠、生活小河,重新煥發生機,成爲一條生態廊道。

“顯山露水才能讓村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劉斌認爲,生態優勢要真正轉化爲村民能觸摸到、享受到的生活改善,生態不是“空中樓閣”,要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爲村民看得見的幸福靠山。

提起項目過程,江西水利電力大學駐村第一書記陳智露出滿足感和幸福感:“那個時候大家都不理解冰冷的文字方案,但在後來的親身參與中大家都慢慢感受到項目的溫度。”這份言語中飽含的欣慰也藏在村民從“不以爲意”到“熱情支持”的轉變裡。

當初步的建設成果有了一定規模後,村民也切實感受到獲得感的提升,在一日復一日的見證中,對項目能改善生活的信心愈發堅定。陳智表示,來到鄉村並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學校,因此更要肩負起責任和擔當,要實實在在爲人民服務,讓村民能真正地有獲得感、幸福感,展現江西水利電力大學在鄉村振興中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