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在失敗之夜笑談挫折
三水咖啡店的社交沙龍 致敬酒吧“搞砸之夜”沙龍
在北京的一家咖啡館裡,幾位年輕人聚在一起,不是談成功經驗,而是主動分享各自的“失敗”:考研落榜、創業受挫、減肥反覆……看似沉重的話題,卻在輕鬆的氛圍中化解爲笑聲與共鳴。
如今,“失敗分享會”正逐漸在中外年輕人之間流行。他們把挫折擺到檯面上,不再遮掩或迴避,而是嘗試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接納,並從中汲取新的力量。
對許多參與者而言,這些經歷並非終點,而是成爲重新認識自我、調整職業選擇、反思學業與情感的路徑。當失敗被重新定義爲成長的一部分時,它將轉化爲推動年輕人繼續前行的力量源泉。
分享會
年輕人聚一起講述失敗經歷
7月12日(週六)晚上,5個年輕人沒有回家休息,而是來到北京華紡新天地的三水咖啡店,參加一場名爲“失敗之夜”的沙龍。大家圍坐在一起,聊起各自人生中“那些失敗的事兒”。
沙龍組織者海蒂首先爲每位參與者分發小紙條,引導大家以匿名的形式寫下自己過往的“失敗經歷”。完成後,大家隨機交換紙條,嘗試從他人的視角解讀上面的內容,體會不同人對“失敗”的定義與感受。
活動現場一度陷入短暫的沉默,參與者們紛紛低頭思索:自己人生中哪一件事可以算作“失敗”?書寫完成後,大家開始分享這些經歷,並將紙條逐一貼在白板上。最終,所有紙條拼成了一個心形圖案,構成象徵坦誠交流的“失敗之心”。
咖啡店的主理人三水從白板上隨手拿起一張紙條,大聲朗讀:“高考沒考出平時的水平,沒考上心儀的大學……”她故意把尾音拖長,隨即話鋒一轉:“那不還是考上大學了嗎?恭喜你考上大學。”
接着,主持人念出了更多參與者寫在小紙條上的失敗故事。有人寫道,“考研沒能進入理想的學校,只好提前進入職場”;有人提到,“當項目組長時,組員擺爛,最後2/3的工作都壓在自己身上”;還有人說,“趕飛機時在起飛前15分鐘才匆匆趕到機場,差點誤了航班”。這些經歷輕重不一,有些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失敗,不過是生活中的小插曲,但在一些年輕人看來,也同樣會帶來挫敗感。
而每當這樣的故事被念出來,現場總會立刻響起迴應:“那你不是早賺了三年的工資,早拿了三年的社保?”“碰到這種情況就得標註出每個組員的貢獻度,不能讓老實人把活兒全包圓。”“這哪是遲到,分明是時間管理大師,再說就算真遲到,也能改簽或者換高鐵。”
隨着大家不斷從不同角度去解讀紙條上的“失敗”,原本凝重的氣氛逐漸輕鬆起來,甚至有人大笑出聲。那些寫在紙條上的委屈感,也在一片自嘲與調侃中被一一化解。
隨後,參與者們開始更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失敗”,有人主動舉手分享親身經歷。一位身材微胖的女生講述了自己多次減肥受挫、最終學會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她最後說道:“後來我覺得,這並不是失敗。不要被社會上對美或瘦的單一標準所束縛,只要符合健康的醫學指標,我的各項情況都還正常,那就足夠了。”
當咖啡見底、笑聲漸歇時,大家對“失敗”的分享已持續到深夜。起初,活動主理人海蒂還擔心報名人數不多會冷場,結果卻聊得意猶未盡。雖然名爲“失敗之夜”,但在場的人並沒有被陰鬱籠罩,留下的只是暢快交流帶來的放鬆與釋然。
5天后,又一場以“失敗”爲主題、名爲“搞砸之夜”的沙龍在好運街的致敬酒吧開場。
與“失敗之夜”不同,“搞砸之夜”更像是一場談話類節目,聚焦於職場中的“搞砸經歷”。一位中國嘉賓和兩位外國嘉賓依次登臺,每人用8分鐘講述,分享結束後,觀衆可以就感興趣的細節向他們提問。活動最後還設有開放麥環節,任何有失敗故事或困惑的參與者都可以上臺分享,並得到現場迴應。
其中,分享者Michelle的經歷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她坦言,自己畢業後先進入一家快速崛起的互聯網公司,憑着拼勁兒很快升任管理崗位,年紀輕輕就帶着十幾人的團隊。但好景不長,隨着行業寒冬來臨,她也被迫離開。之後,她嘗試轉戰新能源賽道,本以爲抓住了“風口”,卻因創業公司資金鍊斷裂,再次陷入困境。
Michelle接着說,正是這些起落讓她意識到,所謂的“失敗”並不是終點。“它讓我明白,成功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必須不斷調整心態,積累新的技能和經驗。韌性就是這樣練出來的。”她笑着說,“每次跌倒再爬起來,你纔會發現下一次突破自己的可能。”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搞砸之夜”的參與者雖然以剛入職場的年輕人爲主,國籍各異,但文化差異並沒有成爲大家交流溝通的障礙,無論來自哪裡,失敗都是共同的人生經歷,他人的故事同樣能帶來啓發和借鑑。
參與者
收穫別樣的快樂和回憶
“失敗”和“搞砸”是這類沙龍活動的主題,也正是吸引年輕人蔘與的主要原因。大二學生沁沁坦言,她起初是出於好奇,想看看這樣一個似乎充滿“負面”的活動究竟會是什麼樣。
真正參與後,她發現臺上分享經歷的多是外界眼中的“精英”。他們並不迴避曾經走過的彎路,而是坦然呈現挫折,讓在場的人從中得到警示。“更打動我的,是他們面對失敗的態度。”沁沁說,講述者們能用自嘲和玩笑的方式談起那些曾經令人焦慮的經歷,這本身說明他們沒有被失敗擊倒。“這種狀態傳遞出很強的力量,它讓我明白,失敗不是終點,關鍵在於如何把它轉化爲前進的動力。”
這一次,沁沁雖然沒有上臺講述自己的經歷,但她從別人的分享中收穫了兩個關鍵詞:平等和上進。
她說,當有人講起失敗時,臺下常有人會心一笑,覺得“這件事我也遇到過”,或者驚訝於“原來不只是我會失敗”。這種共鳴讓大家意識到,挫折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例外。
至於“上進”,沁沁的感受更爲強烈。她原以爲“搞砸之夜”會充滿負能量,沒想到現場傳遞的全是積極信號。分享者講述的重點不是“我有多慘”,而是“我如何走出來”。聽衆得到的,也不是同情,而更多是一種激勵——在困境中不被擊倒,點燃心底那股“我也行”的勁頭。“這比任何心靈雞湯都管用。”沁沁說。
在三水咖啡店參加“失敗之夜”的晶晶也有類似體驗。那天是週五,她原本已經有些疲憊,活動結束時已近深夜,但當她走出咖啡店時,卻覺得精神煥發,“好像重新充滿了電”。
在現場,晶晶寫下了自己的經歷:考研失利、感情挫折、求職困境。她記得考研成績公佈那天,因未能進入心儀院校而大哭不止,最終掉檔,只能提前找工作。受落榜打擊影響,她一度對求職也提不起勁兒。
然而,如今已工作5年的她再次回望,卻發現考研失敗並沒有想象中那樣深遠地影響人生。“沒考上,我就去工作了,也走出了一條新的路。現在再看,即使當初考上了,或許也會遇到新的困擾,比如畢業焦慮,甚至更激烈的就業競爭。人生的走向很難預料,關鍵在於如何走好當下的路。”
在活動中,晶晶還注意到,很多參與者的“失敗經歷”都有相似之處,考試和找工作是被提及最多的話題。當有人講起這些經歷時,往往會引起現場的共鳴。
她說,很多人對考試格外看重,哪怕過去多年,仍會記得當年的失利。一位三十多歲的參與者回憶起自己中考時未能進入重點班的經歷,“當時覺得天都要塌了。”但在交流中,大家一致認爲,進入普通班少了壓力,高中的青春歲月反而更自由,也算收穫了別樣的快樂與回憶。
在晶晶看來,學習和工作常被統一的標準所定義: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就等於成功。然而,這種“標準答案”讓人忽視了內心的真實想法。“我面對考研時,其實並沒有想清楚考上的動機。考上當然好,但目標並不清晰,只是順着社會和家庭希望的路徑走下去。”她意識到,所謂的“失敗”,更多時候是外界的定義,而非自己內心的判斷。
創辦宗旨
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
海蒂是“失敗之夜”的主理人。本科在美國留學時,她主修心理學和人類學,對人類的心理狀態始終懷有濃厚興趣。留學期間,她注意到一個現象:人們更願意展示成功的一面,失敗經歷往往被刻意迴避。於是,海蒂萌生了一個想法——辦一場專門討論“失敗”的活動,讓大家認識到失敗同樣是人生的一部分。
在本科階段,她第一次嘗試舉辦“失敗之夜”,邀請幾位教授分享自己的人生低谷。這些在學生眼中已“功成名就”的學者,也曾有過挫折與困境,他們的講述讓臺下學生深受觸動。海蒂在臺下聆聽,甚至產生了上臺分享的衝動。活動結束後,不少志願者和學生也表示,希望也能有機會講述自己的經歷。
讀研期間,海蒂又組織了一次“失敗之夜”。這一次,她把話語權交給所有參與者。現場既有美國本地學生,也有來自亞洲、歐洲的留學生,大家暢談各自的失敗,其中不少經歷與初到異國時的語言障礙、文化不適有關。這些真誠的講述讓參與者體會到,失敗並不可怕,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年共同的成長經歷。
留學畢業後,海蒂回到家鄉北京,也把“失敗之夜”的想法帶了回來。一次,她在三水咖啡店參加線下社交沙龍時,結識了咖啡店主理人三水和白羊,並向他們介紹了自己的設想,很快得到了兩人的支持。
在活動中,海蒂發現,不同國家的年輕人提到的“失敗”多集中在學業、工作和感情等方面,而涉及婚姻、育兒或贍養老人的故事並不多。她自己分享的,也是留學期間考試不理想和感情不順利的經歷。可見在20多歲的年紀,大家面臨的困境往往相似。
因此,這次活動中最令她難忘的,是一位年齡稍長的參與者講述了自己在婚姻中的挫折。她的真誠引發了全場的凝神傾聽,也讓年輕人意識到:在眼前的學業和工作之外,未來的人生還會面臨更多未知的挑戰。
海蒂說,那次聆聽讓她獲益良多。她開始理解,不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難免會有低谷。失敗並不意味着結束,關鍵是能重新站起來,再次勇敢出發。
在交流中,海蒂還注意到一個現象: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往往更容易焦慮,總擔心自己不夠優秀;而到了40歲以後,許多人逐漸放下執念,看待問題也更加坦然。她認爲,這或許就是“成熟”的表現。正因如此,當年輕參與者聽完那位姐姐的分享後,反而減輕了焦慮,意識到失敗並不是例外,而是人生不同階段都會經歷的過程。
她坦言,這次“失敗之夜”的參與人數雖然不多,但活動氛圍卻超出預期。結束後,不少朋友主動詢問是否還會再辦。她說,自己已經開始籌備第二期,細節可能有所調整,但主題依然是分享“失敗”。
“爲什麼要給‘失敗’留一個舞臺?因爲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只能談成功,哪怕面對父母也往往報喜不報憂,失敗只能藏在心裡。所以我們希望有這樣一個空間,讓大家有機會把失敗說出來。”三水咖啡店主理人三水這樣解釋自己支持舉辦這類沙龍的原因。
在採訪的最後,他又補充道,慶祝“失敗”並不是否定成功,而是提醒年輕人:要允許自己不完美,也要接受人生的低谷。當挫折能夠被坦然說出,它就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力量,幫助人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
·記者手記·
學會面對失敗也是一種教育
失敗是什麼?在80後的成長記憶裡,常聽到一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但這些年,這句話似乎越來越少被提起。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人們更願意在社交平臺展示光鮮的一面。朋友圈、微博裡常常充斥着“成功”和“幸福”的瞬間,讓人產生落差感。正因如此,年輕人更敏銳地意識到:相比一味追逐成功,承認和直面失敗同樣重要。
其實,很多年輕人並不是不能接受挫折,而是更願意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化解。他們更傾向於務實——不逃避、不粉飾,而是把一次次失敗視爲成長的必經之路。
前幾天,北京有一場青少年足球賽,我帶着9歲的孩子參賽。其中一場我們輸了20多個球,孩子們一開始挺沮喪,但沒過多久就調整過來了。第二場再被進球時,他們反而踢得更自如、更自信。我把這看作體育帶來的“失敗教育”:當失利被一次次經歷,挫折感反而淡化,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從失敗中找到力量。
所以,失敗到底意味着什麼?它或許就是“原來如此”。當一個人能坦然接受,並敢於講述自己的不順時,他就已經找到了新的社交方式和自我治癒的途徑。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接受,並相信“總有轉機”——不會因一次跌倒就此趴下。而這份勇氣與坦率,正是新一代年輕人的務實之處。
本版文/本報記者張子淵實習生林妙暄
統籌/林豔張彬供圖/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