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諸暨:這裡的珍珠有點“綠”

來源:農民日報

如果要選出一個可以用“珠光寶氣”形容的地方,浙江省諸暨市山下湖鎮必定能夠入圍,這個面積不足43平方公里的鄉鎮,有着“中國珍珠之都”之稱,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珍珠養殖、研發、加工、交易基地,珍珠全產業鏈產值500億元。

走進山下湖鎮的珍珠養殖基地,澄淨的水面上,一個個浮漂整齊排列,在陽光的照射下,好似一顆顆晶瑩透亮的珍珠。但在10多年前,山下湖鎮的水塘邊還是另一番景象。“以前大多用雞鴨糞便喂蚌,導致水體發黑發臭,一開窗異味就會飄進屋裡。”當地農戶回憶道。“河蚌喝的是髒水,吐的是純淨水,是生態治理中的‘大將軍’。但在傳統養殖方式中,大家爲了增加水體的營養成分,就會往水裡添加肥料,一旦把握不好度,就會有污染的風險。”浙江清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偉鋒告訴記者。

2017年,諸暨出臺了嚴格的淡水珍珠“禁養令”,出水口水質不達標的養殖戶一律關停。政策倒逼下,養殖戶只能自謀出路,探索珍珠養殖綠色化轉型。郭偉鋒與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技術團隊合作,幾經波折,開發出了一套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新技術,通過實施生物法原位清淤、污水資源化高效利用、富營養水體可持續性長效修復,達到還原健康生態水環境的目的。

“大家看遠處,那裡是網箱養魚區域,裡面有30萬條魚,另一邊的綠皮房就是我們的自動化投喂車間。我們把魚糞集中收集起來,發酵成藻類,用‘打點滴’的方式精準地投餵給河蚌,就能從根本上切斷污染源。”郭偉鋒介紹,“所謂的污染源其實是營養源,我們讓好這一口的河蚌介入後,它們就能成爲一臺不用充電的‘淨水器’。”

記者看到,在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技術模擬系統中,一個個河蚌“住”在自己的“小屋子”裡,食物通過管道直接送到“家門口”,小到10畝、大到上千畝養殖面積的珍珠蚌都能實現精準投喂、智能管護。

同時,養殖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傳統養殖一般每50畝就需要1個工人,而現在利用靶向自動化投喂系統,1個人就可以管理千畝池塘,珍珠產量也從原來的每畝800~1200只達到現在的6000~10000只,畝產值達10萬元。可以說,用這套技術養殖珍珠蚌,不但珍珠品質有保障,而且養殖密度越大,治水效果越好,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除了珍珠,“河蚌治水”也有着巨大的市場潛力。河蚌在不產珍珠時也可獲得其他高經濟附加值,貝殼可加工成建築材料,蚌肉既可以食用,還可以加工成魚粉飼料。參與治水的多品種魚類,在獲得優質水體的前提下,也能夠產出可溯源的生態有機魚。

如今,這套“變廢爲寶”的技術模式已經走出諸暨,應用到浙江省內各地,甚至江蘇、山東、福建、湖北、廣東、廣西等地,涵蓋塌陷區劣Ⅴ類水體、黑臭河道、水產養殖尾水等治理。例如,經過3個月時間的治理,杭州紅旗河片區5條河道由原來的Ⅴ類水質提升爲Ⅲ—Ⅳ類水質;在江蘇興化安豐鎮下圩村,蟹塘尾水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地表Ⅳ類,透明度提升至50釐米以上並長期保持。

當珍珠染上“綠意”,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雙向並行,山下湖鎮的珍珠不僅充滿“珠光寶氣”,還將煥發出可持續發展的生機與活力。(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趙藝璇 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