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荒山種出“陽光錢袋子”
春節一過,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鏡嶺鎮冷水村的俞軍益一家就收到了村裡發的土地補貼,有別於其他林地補貼,這份補貼裡還帶着“陽光”股份。在冷水村、殿前村的山坡上,蒼翠的樹木簇擁着大片光伏板,這就是村民們的“陽光錢袋子”。
新昌縣多山林,由於山地不方便耕種,村民也未多加管理,效益低下。2023年,當地政府、國資企業子公司及供電公司三方開展合作,以每畝600元的價格向村集體租用山地並提供光伏分紅,租金部分返還給村民,部分納入村集體經濟。
新昌縣去年多晴少雨,光伏整體收益喜人。“去年,冷水村光伏項目共發電944萬千瓦時,實現營收404萬餘元。”新昌縣工業區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樑智義說。
每當陽光普照,光伏板就將陽光轉化爲電能,源源不斷爲村民們創造財富。以前無人問津的荒山,如今變成了“聚寶盆”。對於這一變化,村民們感慨萬千。
近年來,光伏發電量不斷增加,自投運以來,僅冷水村、殿前村的光伏發電量就已累計超過1500萬千瓦時。然而,新昌縣“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屬性讓這些清潔能源零散分佈在各個鄉村,鄉村的發用電量相較於城區、工業區則呈現“供大於求”的現象。
爲了更靈活消納這些富餘能源,國家電網紹興供電公司圍繞新能源就地消納最大化原則,試點投用智能體,引入人工智能思考決策,與電網負荷預測、潮流推演相融合,構建主配一體集羣化智能自治調控體系,通過自動適配電網運行方式,實現區域電網新能源就近消納最大和負載均衡最優。
“春節過後,企業復工復產馬力十足,通過電網調度智能體研判光伏消納通道方案,計算輸出電網運行方式調整策略,該區域的光伏發電量可以補充梅澄集羣的企業大規模生產用電。”國網新昌縣供電公司電力調度中心主任陸獻傳說。
作爲山區小縣,新昌規上工業企業達到356家,和美鄉村建成率達到90%以上,雖是工業強縣卻也是旅遊城市,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是兩者平衡的關鍵。目前,新昌電網按照地理區域、資源稟賦、用戶用電特性、電源分佈和電網特點等特徵劃分爲七大集羣,匯聚各集羣內“源、網、荷、儲”資源,實現區域電網資源羣調羣控,打造“集羣互動”全域智慧配電網,不斷提高配電網供電質量,讓能源更好服務人民的生活。 (經濟日報記者 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