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下達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據微信公衆號“浙江發佈”3月7日消息,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下達2025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
《通知》明確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改革開放、文化發展、生態環境、省域治理、社會民生、安全保障8個方面的主要目標。
《通知》提到,要重點抓好十一方面工作:
一、發揮政策引導保障支撐作用,最大程度把政策紅利轉化爲發展動力
加快落實中央一攬子經濟政策
承接執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持續做好“兩重”“兩新”、專項債等項目謀劃儲備和對接爭取工作,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做好政府隱性債務置換工作,力爭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中央預算內投資等份額佔全國比重穩中有升,新增100個以上項目納入國家用地保障範圍,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能耗單列清單。
迭代完善“8+4”經濟政策體系
安排省級財政資金1042.8億元,供應建設用地35萬畝以上。加大助企惠企力度,爲經營主體減負2500億元以上。促進政府投資基金創新發展,引領撬動市場化基金,鼓勵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導向。
完善協同聯動的政策落實機制
強化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建立自上而下、雙向打通的重大項目謀劃機制,健全分類分層分級協調、要素靠前協同保障、財力統籌等工作機制,運用好數字化手段重塑政策落實機制,確保各項政策直達快享、精準落地。
二、提振和擴大消費,切實增強消費促發展基礎性作用
促進消費擴量提質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以上。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拓展消費新場景新業態,培育壯大首發經濟、銀髮經濟、會展經濟、演藝經濟、賽事經濟,提升商圈經濟、夜間經濟的規模和效益。擴大生活性服務消費,營造放心消費環境。
推動入境遊加快復甦,優化實施口岸簽證、過境免籤、郵輪入境免籤等措施,全面提升境外遊客“吃住行遊購娛”便利度。
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
加強線上線下聯動,持續推進汽車、手機、家電家居、電動自行車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和醫療設備、電梯等設備更新,優化政策設計、補貼程序、兌付方式。
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全面落實國家降利率、降首付、降稅費等政策,持續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穩妥推進現房銷售試點和“好房子”建設試點。
全面落實國家降利率、降首付、降稅費等政策,持續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穩妥推進現房銷售試點和“好房子”建設試點。
三、抓好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切實做好“兩重”項目謀劃推進
加快已開工“兩重”項目建設進度,迭代完善“近期可實施、長期有儲備、定期可滾動”的項目庫,確保“兩重”建設接續有力。強化項目服務保障。
深入實施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
安排重大項目1000個以上,完成年度投資1萬億元以上。推動溫福高鐵、衢州先導智能、追覓機器人等項目開工建設,加快通蘇嘉甬鐵路、富芯集成電路一期等項目建設進度,確保台州清陶鋰電池、麗水機場等項目建成投運。
加強產業項目招引和企業培育
支持優質企業增資擴產,確保項目投資增速快於GDP增速、製造業投資增速快於面上投資增速、民間投資佔比穩定上升,實際使用外資佔全國份額保持基本穩定,全省經營主體數量增長5%,其中企業數增長5%。
四、以創新浙江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做深做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的文章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化與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合作,共同建設科創平臺,一體配置資源要素,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概念驗證和中試平臺建設,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全年研發投入強度達3.3%左右,實施重大科技項目400個以上,新引進頂尖人才40名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0萬人。
做深做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文章
完善“高校+平臺+企業+產業鏈”結對合作機制,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以上,“415X”集羣規上製造業企業營收突破9.5萬億元,新增“雄鷹”企業20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3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00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00家。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智改數轉”,持續推動歷史經典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製造業重點技改項目5000項以上。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7.5%。佈局建設未來產業,深化“人工智能+”行動,加快佈局人形機器人、量子信息、類腦智能、合成生物、空天信息和低空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
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爭創新一輪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6.5%以上。推進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建設,適度超前佈局創新基礎設施,有序實施大模型、數據、算力基礎性工程,加快探索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計劃市場化運營模式。
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
做大做強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物流服務、商務服務、會計服務、法律服務、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持建設一批面向製造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專業化服務機構,加快打造現代服務業強省,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5.5%左右,新增服務業領軍企業200家左右。
五、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高能級開放強省
提升平臺能級
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高標準建設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招引海事法律、船級社等服務機構,支持油氣交易中心做大做強,構建多層次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承接建設金磚國家特殊經濟區中國合作中心。推進新一輪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優化市場採購貿易方式。
提升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影響力、拉動力,探索建設數字貿易港,打造全球數字貿易中心。優化提升開發區、高新區、綜保區等開放平臺功能,持續辦好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良渚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中非經貿和文化論壇等展會。
建強開放樞紐
強化“四港”聯動發展,深入實施世界一流強港和交通強省建設工程,開工建設六橫佛渡千萬級集裝箱泊位羣,加快推進寧波舟山港重大集疏運工程,深化多式聯運集成改革,力爭寧波舟山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箱。
提速推進義甬舟、金麗溫開放大通道建設,積極打造“航運浙江”,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全國試點。加速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創新班列市場化運營模式,力爭全年開行2500列以上。
推進民航強省建設,建成輻射全球的嘉興航空物流機場,推動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四期、溫州機場三期、義烏機場改擴建儘早開工建設,謀劃推進寧波樞紐建設。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推動“四港”雲平臺提能擴面。
創新外貿模式
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大力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綠色貿易和數字貿易,推動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企業“出海”保訂單和海外產業鏈佈局,加強海外綜合服務體系和利益維護機制建設,全年貨物貿易出口佔全國份額保持基本穩定,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分別增長6%、8%、20%。
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深化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推動“軌道上的長三角”、數字長三角等重點領域合作取得新進展。繼續高質量做好對口合作、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工作。
發展海洋經濟和灣區經濟
加快發展綠色石化、臨港製造等優勢產業,培育壯大船舶海工、海洋清潔能源等特色產業,發展現代海洋漁業,建設現代海洋牧場,力爭海洋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提升環杭州灣、溫臺沿海等現代產業帶輻射功能,推進甬舟海洋經濟核心區建設,打造灣區經濟新增長極。
六、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增強發展動力活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落實落細民營經濟32條政策,推動“3個70%”“7個不準”等舉措精準落地。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堅決防止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加強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盡最大努力推動解決拖欠賬款問題,嚴格落實屬地責任。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優化調整國有企業產業結構。加強主責主業和投資管理,健全原始創新、應用創新制度安排,省屬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幅高於全省平均2個百分點以上。
統籌推進若干重點領域改革
完善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強化國企民企戰略協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持續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一網通辦”,推動企業報表“最多報一次”。深化藥品監管改革,提高藥品審評審批質效。
深化招投標工作管理體制改革。縱深推進“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深化“綜合查一次”等探索實踐,避免多頭、重複和過度檢查。深化國家區域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一批區域金融改革標誌性成果。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堅持政府過緊日子,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完善能增能減、有保有壓的預算分配機制。
七、以“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推進共同富裕
先行示範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全域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和美鄉村覆蓋率達60%以上。推動“土特產富”全鏈發展,培育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深入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實施“多田套合”工程,嚴守耕地紅線,嚴格耕地佔補平衡管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78萬畝以上,確保糧食播種面積1520萬畝、總產125億斤。
推進新型城鎮化
進一步唱好杭州、寧波“雙城記”,支持溫州打造全省“第三極”,支持金義都市區加快發展,增強四大都市區輻射帶動作用。
提升縣城承載能力,滾動推進重大項目500個以上,支持縣城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加快山區海島縣高質量發展,支持山區縣做強“一縣一業”主導產業,支持海島縣完善“一島一功能”佈局體系,整合提升“發展飛地”,打造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全面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智慧城市。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以縣域爲重要單元,開展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一體化提升行動,做強中心鎮,培育重點村,加快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
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積極穩妥推廣試點經驗。持續推進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政策體系。
八、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
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
加強“中國曆代繪畫大系”研究利用,推進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傳承和發展宋韻文化、吳越文化、陽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黃帝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西湖、良渚、大運河等世界遺產保護,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紮實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
繁榮發展文化體育事業
深化新時代文藝精品攀峰行動,不斷擦亮“浙產好劇”“浙裡大戲”文化品牌。支持優秀文化走出去,推動國潮精品、影視出版、文創動漫等優質產品出海。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建設。高水平建設體育強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培育壯大文化產業
提升之江文化產業帶、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等平臺能級,發展“文化+科技”“文化+數字”“大視聽+旅遊”“交通+旅遊”等新模式,打造更多文旅“爆款”產品,培育千萬級核心景區30個以上,推動文旅產業增加值增長6%。
持續打造“浙江有禮”省域文明品牌
實施“美在浙江”培塑行動,持續擦亮“最美浙江人”品牌。開展文明實踐,實施公衆文明素養提升行動,深化書香浙江建設。
九、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打造高水平生態省
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品質
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穩中有降,地表水國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不低於97.5%。紮實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長江經濟帶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銷號。開展杭州灣海域生態修復提升行動。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落實向人大報告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制度。
紮實做好能源保供穩價
積極推進三門核電三期項目,開工建設三澳核電二期、中石化舟山六橫LNG等項目,加快建設甬紹天然氣管道、榮盛金塘電廠等項目,建成投產舟山新奧LNG三期等項目,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確保新增電力裝機2000萬千瓦以上,其中綠色能源佔比60%以上。
加強能源運行調度,深化電力、天然氣等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力爭全省工商業電價較上年下降3分/千瓦時以上,供浙氣源綜合價格下降3—5分/立方米。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精心組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週年系列活動。深化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有序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騰出存量用能空間500萬噸標準煤以上。
十、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浙江法治浙江
切實加強安全生產
聚焦道路交通、涉海涉漁、消防、危化品、建設施工、工礦、低空等重點領域,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常態化推進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深化基層應急消防治理體系建設,全力“遏重大、控較大、提本質”。
持續抓好防災減災工作
深入實施防汛防颱抗旱能力提升行動,推進浙江水網建設,紮實做好颱風、地質災害、小流域山洪等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努力實現“不死人、少傷人、少損失”目標。
防範化解經濟金融風險
提高金融監管效能,全力防範企業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有效化解房地產風險,全力完成保交樓、保交房任務。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信訪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強食品藥品全鏈條監管,依法嚴厲打擊涉黑涉惡、暴力暴恐、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防極端事件發生。支持駐浙部隊建設,紮實做好國防動員和雙擁工作。
十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和殘疾人等重點羣體就業工作,加強困難羣體就業兜底幫扶,推動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確保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保持2300萬省外勞動力和240萬省外脫貧勞動力在浙穩定就業。
加強社會保障
平穩有序推進延遲退休工作,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推進醫療保障省級統籌,促進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從業人員參保擴面和權益保障,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提升教育事業發展水平
優化學前教育資源配置,開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做深做實縣域“教共體”,實施普通高中擴容增量計劃,深入推進山區海島“縣中崛起”,進一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加快衛生健康現代化建設
接續推進“醫學高峰”建設,高水平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推動疾控體系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縣級醫院綜合實力,增強山區海島縣縣級醫院技術能力,完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推動縣域醫共體向健康共同體轉型。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紮實做好“一老一小”工作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規範實施生育保險、休假、補貼等制度,開展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務試點,注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加強流動、留守、困境兒童關愛保護。
加快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發展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推進社區食堂(老年食堂)助餐服務擴面提質,加強失智失能照護服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