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還能生小孩嗎?調查顯示七成父母對「手機」教育絕望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編譯 田孟心】

2007年到2021年之間,美國10-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了62%。美國疾管署發現,2021年,三分之一的青少女曾考慮輕生。

青少年憂鬱症的發生率也急劇上升,而53%的人認爲,社羣媒體是主要或全部的原因。

大多數美國青少年定期查看社羣媒體,46%的青少年在調查中表示他們「一直在線」。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每天只要上網時間超過3小時,就會導致青少年將更多問題內化,從而更難應對憂鬱和焦慮。

2023年,美國衛生局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近70%的父母表示,現在養育孩子比20年前更困難,其中科技和社羣媒體是最主要的兩個原因。」

事實上,孩子們知道社羣媒體不是那麼美好的東西。

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48%的青少年認爲社羣媒體「對同儕的影響大多是負面的」。

然而,他們還是很難「不在線」——因爲他們的所有社交生活已經都在那裡發生。

此外,研究人員也發現,青少年由於大腦還未發育完全,社羣上新鮮刺激的內容,對他們是極佳的「多巴胺獎勵」;而且他們也容易爲了獲得同伴認可,去冒極端風險。

除了社交整個搬到社羣平臺上,帶來的刻意展演操作以及必須在線的壓力,這些平臺本身推播的內容,也是助長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元兇。

《紐約客》記者索羅門(Andrew Slolomon)查詢數百份訴訟,發現許多訴訟涉及身體形象和厭食症,例如:「Instagram專門發佈極端減肥的資訊,美化節食,嚴重損害受害人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醫生診斷該受害人有貪食症、月經失調、廣泛性焦慮、重度憂鬱、自殺意念等心理狀況。」

性騷擾、性虐待和性剝削,更在指控中屢見不鮮。

該怎麼做?

儘管許多懷疑論者也提出,社羣媒體對青少年的益處可能大於危害。又或者,青少年的諸多心理困境還有更復雜的解釋,像是如今的政治、性別對立,資本主義的無限競爭,以及氣候變遷,都讓年輕人喘不過氣。

然而,當家長們試圖咎責,並期待社羣媒體至少稍微約束自身時,他們發現自己手無寸鐵。

除了上百件起訴社羣的家長與學校,美國41個州的總檢察長也已起訴Meta,指控其社羣媒體傷害兒童。然而這些訴訟目前尚未取得太多進展。

因爲社羣媒體公司受《通訊規範法》第230條保護,避開了它們對線上內容的責任。就像人們通常可以起訴作者或出版商,但不太能起訴書店——社羣媒體巧妙地以自己是「書店」的角色作爲擋箭牌。

如今的年輕一代要面對幾個世紀以來也許最混亂的政治局勢、氣候危機,和科技進展,他們的苦悶不能完全歸結於智慧型手機與社羣媒體。

但諸多數據與心碎案例已經帶出,青少年從開朗的9歲,轉變成沈迷螢幕的15歲,特定公司似乎有着關鍵作用力。

參加控訴社羣平臺倡議與聽證會的家長、教師、青年們,並非希望徹底終結這些平臺,他們只是想從科技巨頭中奪回對生活的控制權。

(資料來源:Newyorker, Pew, CNN, Yale)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延伸閱讀】

有臺灣嗎?川普將寄出150封「繳款通知」,關稅10%、15%

漢光演習升級史上最大軍民聯演 爲何全聯也參與?跟最新敵情有關?

不說「喂」不是沒禮貌 Z世代接電話習慣你跟上了嗎?

在職場上太熱心,可能傷害你的職涯

每天花好幾個小時走一萬步?「日式走路法」30分鐘讓你更健康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