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服務中心讓“新濟南人”從“安身”變“安心”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田國壘 通訊員 劉一穎
閱讀提示
自2016年底以來,濟南槐蔭積成社區社會服務中心持續開展隨遷兒童家庭服務,直接受益兒童超過4000人,總服務人次超過3萬人次。提升學歷給孩子樹立榜樣、與隨遷家長們交流心聲、在志願活動中實現價值……許多進城務工者通過專業支持與服務,找到了城市融入的堅實橋樑。
初夏時節,山東濟南的氣溫越來越高。與天氣一起熱起來的,還有濟南槐蔭積成社區社會服務中心活動中心(以下簡稱積成活動中心)的實踐活動。
每到上學日的下午4點半,不少來自濟南東河村小學、西河村小學的學生,一放學就揹着書包來到這裡,他們大多是建築工、外賣員、家政工、快遞配送員、出租車司機和個體商販等進城務工人員的孩子。
“我們爲家有0歲至12歲隨遷兒童的流動人口家庭提供專業社工支持和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積成活動中心負責人李魯璐介紹,活動中心由積成社區社會服務中心運營,是濟南成立較早的一家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機構。自2016年底開展隨遷兒童家庭服務以來,直接受益兒童超過4000人,總服務人次超過3萬人次。
“多虧活動中心推了我一把”
“蘊蘊,回家吧。”5月12日傍晚6點多,申玉蘊的母親崔瑩瑩來到活動中心接孩子回家,還開心地告訴李魯璐,蘊蘊最近學習認真了許多。“她跟着打零工的丈夫從泰安來到濟南,最初在附近的廣場賣玩具。但她不甘於當時的生活,問我們該怎麼辦。我們建議她提升學歷,給孩子做個榜樣。”在李魯璐的介紹中,崔瑩瑩的上進之路逐步展開。
“當時我學習可費勁了,記不住那些知識。”崔瑩瑩笑着說,剛開始常常想“算了”,但又一想“我都不努力了,咋好意思光讓孩子努力”。經過兩年的堅持,崔瑩瑩拿到了專科文憑,入職一家電商平臺,還因工作出色成爲部門銷售冠軍。
有了積蓄後,崔瑩瑩又開了一家菜鳥驛站。“我們來城裡,就是爲了讓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我努力學習,孩子看見了;學習改變了生活,他們感受到了。不用我再多說,他們自己就會加油。”崔瑩瑩說,“多虧積成推了我一把”。
小佳也是李魯璐帶過的一名單親家庭兒童。小佳的媽媽離異後獨自撫養孩子,白天做家政清潔,中午送外賣,有時候晚上還兼職做客服。一天做好幾份工的她,實在缺乏精力顧及子女教育。
走進小佳的家,不足10平方米的空間內擺滿了貨架。孩子們寫作業時,兩個摞在一起的快遞箱就充當了書桌。“小佳的媽媽是大專學歷,在我們接觸的這麼多家庭裡,已經算是高學歷了。”李魯璐說,不少孩子的家長學歷偏低,給孩子的教育支持相對較少。
3年前,小佳和弟弟第一次來到積成活動中心時非常靦腆。在老師們的耐心陪伴和鼓勵幫助下,現在的小佳不僅開朗自信,還積極參與到公益集市、流動圖書角、城市探索等各類實踐活動中。
在志願活動中交流心聲
記者在採訪時留意到,積成活動中心還有不少志願者參與其中。據活動中心總幹事楊陽介紹,每天都有數位大學生志願者到活動中心開展志願服務。來自山東大學的大三學生何帥,是“四點半課堂”的志願者之一,負責爲一到六年級的小朋友們輔導功課。
“畫筆繪出夢想色彩,積木拼搭出童年城堡……如果時光會倒流,希望我們能早點相見……”看到孩子們寫下的歌詞,志願者孫維梅感慨地說:“內心被一種溫暖而又驕傲的情緒充盈着,我們做的努力正一點點滲透進孩子們的心靈。”
除了大學生志願者,積成活動中心還搭建了一個流動媽媽交流心聲的平臺,讓這些進城務工的女性獲得更多相互溝通的機會,也能發揮自己的能力爲孩子們提供服務,“媽媽志願者”吳新就是其中一員。
一次帶着兒子小雨參加“注意力集中”訓練小組活動時,適逢活動中心舉辦“幫助孩子潤養好習慣”的家長講座。吳新主動幫忙佈置活動會場,打掃衛生,還與孩子一起到廣場上講繪本,慢慢就成了孩子們口中的“新新老師”。“我17歲就從德州到濟南務工,做過保潔員、也做過服務員,我丈夫是吊車司機,我知道進城務工人員撫養孩子過程中的各種不容易。”吳新動情地說。
臨近傍晚,伴着琴聲,婉轉稚嫩的童聲從活動室飄出。“週一下午是音樂課,音樂老師來自周邊藝術培訓機構,活動中心還定期開展手工、繪畫、科學、樂高等活動。”李魯璐坦言,活動中心向城市低收入羣體提供免費的補償性教育,但各項成本也確實擺在眼前,期待將來能得到更多資金的支持。
新市民城市融入需多方引導
晚上6點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會多起來,其中也不乏家裡的老人。“父母忙於生計,每天接送、陪伴孩子的任務就落在老人肩上。”李魯璐說。
濟南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喬世東認爲,新市民羣體的需求多元且細緻,特別是下一代成長所需的關心關愛要更多。“新市民羣體的生活壓力較大,難以關注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學習及興趣發展,受自身條件限制而實力不到、能力不到。新市民羣體想要脫離‘新’,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需要多方的幫助和引導。”喬世東說。
在積成活動中心的辦公室,有不少紙質版的政策材料。“這都是我們從政府網站下載、打印出來的文件,涉及醫保、教育等新市民羣體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方便他們遇到難題來諮詢時提供解釋和支持。”李魯璐說,如果工作人員遇到拿不準的地方,會再諮詢街道工作人員,“新生入學季快到了,來諮詢的家長也會多起來。”
“新市民羣體融入城市需要一個橋樑或通道,部分社會組織發揮了這一作用,增強了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對流動人口的可及性,促進了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喬世東說,社會組織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也離不開有關部門的正確引導、積極扶持和嚴格的管理監督。
今年2月,濟南市民政局、市委政法委、市委網信辦等19部門聯合印發《濟南市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實施方案》,從開展監測摸排、完善制度措施、加強關愛服務、夯實工作基礎4方面部署14項具體任務。同步出臺的《濟南市流動兒童在居住地享有關愛服務基礎清單》,涵蓋教育保障、衛生醫療、基本生活、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城市融入等21項服務內容,系統推進流動兒童工作全面發展。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