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動作喝飲料,相當於給水接種細菌,很多人都在做!
下列已經擰開過瓶蓋的飲料中,
哪一個容易長出細菌等微生物?
果汁
礦泉水
運動飲料
奶茶
純茶
答案就是:
全都容易滋生微生物!
想必不少朋友看到這裡會疑惑
含糖含奶的飲料,有營養的東西
人喜歡,細菌自然也喜歡
但礦泉水和茶這類飲品
也會滋生微生物嗎?
眼下正值酷暑
微生物活躍
咱們就來看看哪些飲料容易變質
以及讓飲料變質的 “雷區”
你踩了幾個
飲料變“王招菌”,白水和茶也難免
先來看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採購了多種瓶裝飲料,具體清單如下:
3種碳酸飲料:
可樂、無果汁汽水、含果汁汽水
2種含乳飲料:
奶茶、牛奶咖啡
3種果汁:
橙汁、蘋果汁、番茄汁
3種運動飲料:
糖度4.5、糖度6.7、糖度7.8*
4種茶飲料:
紅茶、綠茶、烏龍茶、混合茶
礦泉水
*糖度(Brix)是飲料指標的常用單位。糖度爲1,代表與1克蔗糖溶於100克溶液產生的折光率相當的濃度。
實驗的第一組:“倒一半組”
研究人員將飲料開蓋後倒出一半,擰緊蓋子放在常溫下。之後在第1天、第3天、第6天、第14天,分別檢測飲料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結果顯示,多數飲料中都發現了微生物,最讓人意外的是,礦泉水和茶飲料中也檢測出了微生物!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不經意間就大口喝下了細菌 “培養基” 。
實驗的第二組:“喝一半組”
研究人員讓志願者打開飲料、嘴對着瓶口喝掉一半,再擰上蓋子放置在常溫中,並用同樣的方式測定微生物。
結果顯示,和“倒一半組”相比,“喝一半組”飲料更容易檢出微生物,而且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明顯變多。
不少飲料在放置的第3天
菌落數量就比第1天多了許多
甚至接近峰值
“喝一半組”中微生物檢出率
最高的幾種飲料
依次是奶茶、混合茶
牛奶咖啡/烏龍茶、礦泉水
番茄汁/綠茶
有這些“體質”的飲料,更招菌!
開蓋後的含乳含糖飲料容易滋生細菌
這個很多人都知道
那白水和純茶變質的原因呢?
事實上,除了營養
還有很多條件
都會讓飲料更容易變成“細菌水”
1
有營養
微生物也是生命體,同樣需要“進食”。和用香精色素調製的飲料相比,添加了果汁、糖、牛奶、椰奶等原料的飲料富含多種營養,更是細菌、黴菌等微生物 “安家落戶”、繁殖後代的理想環境。
補充個冷知識:營養含量高低,和滋生微生物的風險及速度沒啥必然關係——也就是說,低糖飲料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比高糖飲料中的長得慢,畢竟微生物個頭很小,一點點糖就足夠它們“吃飽”了。
回到上文中的疑問,爲什麼礦泉水放久了也會長微生物?
這是因爲礦泉水中依然有少量的可溶性固形物、有機物質和碳酸鹽,對於一些微生物來說,已經足夠吃喝和繁殖了。
2
pH值不夠低
大多數食品中的致病菌,都不喜歡pH值小於4.6的環境,所以相比pH值低的飲料,pH值中性或偏高的飲料更歡迎微生物。
我們常喝的飲料中,汽水、運動飲料、大部分果汁,pH值都小於4.6,單論pH值的話長菌風險不那麼高;甜甜的熱帶水果果汁、茶飲料、綠豆湯、薏米水、奶茶等,pH值一般高於4.6,在pH值上屬於“招菌”體質了。
但這並不意味着 pH值低就能完全阻止微生物生長!一些耐酸的微生物可以在偏酸的汽水、果汁中生長,好在它們大多隻會導致飲料渾濁、產生異味、變色等,一般不會致病。
3
沒氣泡
加入二氧化碳後,飲料的抑菌能力會提升。
因爲二氧化碳的加入降低了飲料和飲料瓶中的含氧量,直接“拒絕”了許多需要氧氣的微生物;二氧化碳溶於水變成碳酸,降低了飲料的pH值;充氣形成的高壓環境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所以,相比充入二氧化碳的碳酸飲料,沒氣泡的飲料更容易長微生物一些。此前的實驗可看出,可樂的養菌能力也比較低。
4
放在室溫中
室溫養菌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點。不少小夥伴夏天喜歡在家煮一鍋綠豆湯,但是隻過了一段時間,綠豆湯就變質了,這就和溫度有關。
綠豆湯煮好後溫度高達100攝氏度,等到濃稠的綠豆湯降到適宜溫度,又因爲它營養豐富、pH值比較高,在喝之前,已經給了大量的時機讓微生物“鑽”進去“搞破壞”了。
對嘴喝飲料,微生物污染概率更高!
試驗還表明,不同飲用方式給飲料帶來的微生物污染風險也不同。
試驗測試發現,直接對嘴喝的飲料,51%的樣本被檢出瓶中剩餘飲料裡有微生物生長,主要是口腔微生物羣(比如鏈球菌和葡萄球菌);
倒出來喝的飲料,只有18%的樣本被檢出剩餘飲料中有微生物生長,主要是環境微生物,比如黴菌。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吳曉蒙分析,這說明對嘴喝的飲用方式會使飲料污染概率更高。
試驗中,大部分對嘴直接飲用後的剩餘飲料中都發現了白色念珠菌,而在對嘴直接飲用的加奶紅茶、加奶咖啡、混合茶、礦泉水、烏龍茶和加果汁的蘇打水中,還發現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產毒毒株,以及蠟樣芽孢桿菌的產毒菌株。
吳曉蒙介紹說,白色念珠菌是一種“機會性致病真菌”,正常情況下不會導致感染,但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時,白色念珠菌可能侵入血液或器官,導致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分泌多種腸毒素,這些毒素可以引發急性胃腸炎、嘔吐和腹瀉等症狀;蠟狀芽孢桿菌可以分泌一種嘔吐毒素和多種腸毒素,引發嘔吐、腹痛、腹瀉。
4句話幫你夏日喝水不鬧肚子
開瓶後飲用的各種飲料,包括礦泉水,即使瓶蓋擰得再緊,在室溫25℃下放置,飲料中的微生物都會猛烈繁殖。而在4℃的冰箱貯藏雖然相對安全,但也不是沒有例外。
所以,夏日喝水不鬧肚子,一定要記住這四句話。
避免飲料變質的最佳辦法是一次喝完。
一次喝不完?倒進杯子裡喝,或者買小瓶裝。
現做的奶茶、果茶、養生水,最好是密封冷藏保存,而且要儘快喝完,一般情況下,飲用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
開蓋放了3天的飲料,直接扔掉!
聚焦——健康謠言粉碎機
腹瀉有清腸作用,暫時不要進食,是真的嗎?
答案是錯誤的!
有人說“腹瀉可以將感染的病原體排出體外,有清腸作用,所以得了腸道傳染病暫時先不要進食”,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患腸道傳染病會出現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出現說明我們的腸道正在“戰鬥”以清除病原體,所以腹瀉確實是機體清除病原體和毒素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是,完全禁食的做法並不可取。
這是因爲機體通過腹瀉將病原體排出體外的同時會流失大量水分和電解質,如果完全禁食,可能引發脫水、電解質紊亂,兒童、老年人或體弱者更可能出現重度脫水、低鉀血癥導致的心律失常等問題。
因此,出現腹瀉時應適當補充水分和含電解質的功能性飲品;同時根據病情輕重適量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注意避免生冷、刺激、油膩食物。腹瀉時科學的飲食管理,才更有利於身體恢復。
痛風“不痛就不需要吃藥”,是真的嗎?
答案是錯誤的!
有的痛風患者在急性發作時關節疼痛劇烈,往往會引起重視,但在急性期緩解後,就不再堅持治療,或者不規律檢測血尿酸,這是錯誤的。在痛風發作的間歇期或者慢性關節炎期,仍需要堅持用藥、控制尿酸水平。
痛風治療要堅持“雙達標”:一是症狀要達標,即關節不疼;二是指標要達標,即血尿酸水平要達標,這樣才能減少痛風反覆發作的次數。如果血尿酸水平不能處於達標的狀態,關節疼痛就會反覆發作,還會對全身多系統造成危害。
通常情況下,痛風患者單單通過飲食控制,很難讓血尿酸水平達標,建議採用藥物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藥物副作用,讓身體更加獲益。
來源丨科普中國、工人日報、北京發佈、健康中國、幸福福田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採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