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纔是有意義的工作 地方獸醫師捨高薪 扛防疫動保大任

家畜疾病防治所長所林珮如,時常關心嘉義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內的收容動物,爲牠們提供最妥善的照顧。

【撰文/吳櫂暄 攝影/吳尚鴻】

當天災來臨、疫情爆發、動物受困,公職獸醫師總是第一時間奔赴現場。他們身着防護衣迎戰病原與疫情,在嘉義縣1 8個鄉鎮市,從消毒、採樣、防疫、撲殺,到動物救援與緊急醫療都一手包辦。這羣隱身日常幕後的獸醫師,以自身專業與堅持,守護動物健康與公共安全,扛起農漁畜業的重要防線。

「要叫消毒車來嗎?」前往嘉義縣水產動物疾病防治中心的途中,家畜疾病防治所所長林珮如看見一座被吹成斷垣殘壁的受災禽場,場主正在巡視丹娜絲颱風的災損,她下車詢問是否需要協助。

颱風過後,除了房舍倒塌外,多數畜牧場、禽場、魚塭還陷入停電困境,只能靠發電機維持運作。「遭遇風災的動物即使撐過來,也容易健康狀況不佳。」災後是動物疾病容易爆發的高風險期,動物本身對環境變化敏感,風災過後常因體力虛弱、傷口未愈,或暴露於不乾淨的環境中而增加感染風險。爲降低病原傳播的可能性,防治所會針對環境噴灑消毒藥水與蚊蟲藥。

「這家禽場賣的燻雞跟鹹水雞真的很好吃,下次吃不知道要等多久。」看着跑出來的肉雞在坍塌禽場內漫步,她試着搞笑說。但從林珮如焦急的表情不難看出,她只希望儘早放晴加快救災腳步的心情。

丹娜絲風災過後,禽舍坍塌,成羣的肉雞在殘破棚架間啄食瓦礫中的地面。

防疫消毒車全縣行透透 撲殺押車都得自己來

「幸好我們去(2024)年買了3輛新車。」和舊車共計4輛的消毒車,每天深入公共區域與飼養密集區進行消毒,年場次從2.8萬提升至4.5萬場。雖然噴灑業務可由消毒人員處理,但不論是疫情訪視,還是牛、羊、豬等經濟動物的疾病檢驗,現場的採血、送驗、藥物殘留檢查等程序,仍需由獸醫師親自出馬。

「平常做檢驗是爲了保護動物,疫情一爆發就只能撲殺。」儘管林珮如明白撲殺是公事,但每次執行仍感沉重與難過,「我每次出勤前到獸魂碑拜拜,內心就會安心許多。」家畜疾病防治所後方的獸魂碑設立於1991年,是爲了告慰犧牲動物而設立的祭祀石碑。剛到防治所時,她發現獸魂碑附近雜亂不堪、無人整理,便請一位同仁擔任碑主主責清理。也由此開啓每個月農曆初二與十六,由各課輪值籌備祭拜的傳統;中元節更擴大舉辦業界聚會,邀請農漁民一同向動物生靈表達敬意和感恩。

「以前沒有太空袋(裝運大宗散裝或粉狀物料的一種中型容器,以起重機或叉車即可集裝及運輸)的時候,屍體只能用飼料袋裝。」林珮如表示過去禽流感發生時,獸醫師需親自進禽場抓雞撲殺,再把屍體裝進飼料袋,運送至化制廠(焚化動物屍體的場所)焚燒處理。不僅要押車到場,還得在現場拆袋回收分類,纔算完成工作,每一個環節都無法假手他人。

防疫消毒車是防疫措施中重要的一環,不僅能降低病原在環境中殘留與擴散的風險,更有助於在第一時間進行源頭疫情管控。 (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和動物搏命的日常 走過踩在豬上打藥的年代

她以2021年國立中正大學黑天鵝確診H5N5高病原性禽流感爲例,說明禽流感不限禽場,校園也可能發生。當時獸醫師們連續3天在校內撲殺天鵝、鴨羣、水鳥等,爲防止疫情擴散,必須清查、訪視方圓3公里內的水禽與陸禽場,並進行環境監測,待所有試驗結果確認無病毒檢出後,才得以恢復飼養。這些都是地方公職獸醫師的工作範圍。

除了大衆熟知的禽流感,今年5月,臺灣正式成爲亞洲唯一取得豬瘟、口蹄疫、非洲豬瘟,三大豬病非疫國認證的國家。當時爲了處理口蹄疫,施打藥物的獸醫師得踩到豬隻身上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如果藥物一不小心打到人是會死的!獸醫師幫豬、牛、羊採樣施打的風險比禽類高很多。」

1只4、500公斤的牛,若不先送到化制廠再執行撲殺,等牛隻倒下後,根本無法搬運,甚至在移動過程中若不慎被牛踢上一腳,肋骨會當場斷掉。「我們真的是跟動物搏鬥的單位。」她說。從行政開罰、輔導、採樣、撲殺等,只要與動物防疫或動物保護有關的場合,都一定能看見林珮如與同仁們的身影。

在防疫工作中,公職獸醫師會穿着全套防護裝備進入禽場,進行抽血與雞蛋採樣,以掌握疫情動態與動物健康狀況。 (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爲防範豬瘟、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獸醫師會上山對捕獲的野豬進行採樣檢驗。 (圖片提供╱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