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家公司成A股“分紅王”,金額最高竟達融資150多倍!

A股市場下起“紅包雨”,現金分紅成爲主流。

根據Wind數據,截至8月21日收盤,已有16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5年中期分紅預案,僅20日晚間就有23家公告了分紅預案。其中,牧原股份(002714.SZ)的分紅計劃受到市場關注,該公司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9.32元,分紅金額超過50億元。

此前的8月19日晚間,吉比特(603444.SH)、福耀玻璃(600660.SH)公告,每10股擬派發現金紅利分別爲6.6元、0.9元,擬派發現金4.74億元、23.49億元。這兩隻股票的共同點在於,上市以來的分紅總額已超過實際募資總額。

其中,福耀玻璃是分紅融資比排名前十的公司之一。依據Wind數據計算,貴州茅臺(600519.SH)、山西汾酒(600809.SH)、寧滬高速(600377.SH)、兗礦能源(600188.SH)、五糧液(000858.SZ)、達安基因(002030.SZ)、格力電器(000651.SZ)、江鈴汽車(000550.SZ)、重慶啤酒(600132.SH)是另外9家,前十大“分紅王”的分紅融資比均超過24倍。其中,貴州茅臺分紅融資比超150倍,這意味着每募集1元資金,僅現金分紅就累計回報股東逾150元。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第一財經稱,分紅總額超過融資額,是上市公司“真金白銀”回饋股東的標誌,反映其核心競爭力與財務健康度。這類公司多集中於食品飲料、煤炭、家電等現金流穩定的行業,而非新興賽道,體現“穩中求勝”的戰略思維。

“但分紅預案是‘信號彈’,而非‘免死金牌’。投資者應穿透數字表象,研判分紅可持續性與行業景氣度,才能在‘紅利盛宴’中行穩致遠。”田利輝說。

十大“分紅王”:分紅多募資少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8月21日,A股上市公司累計現金分紅總額爲16.31萬億元,實際募資總額17.60萬億元。募資總額是指證券在首發、增發、配股等融資事項中實際募集金額的總額,其中,首發募資額爲募集資金淨額。

以上述數據來看,截至目前,整體現金分紅總額仍低於實際募資總額。不過,有892家公司上市以來的分紅金額超過募資總額,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16%。

其中,貴州茅臺是A股分紅融資比最高的公司,達到152.63倍。根據Wind數據,上市以來該公司分紅總額達到3361.12億元,實際募資總額爲22.02億元,這部分募資實際爲首發募資淨額。也就是說,貴州茅臺上市之後沒有通過配股、定增、可轉債等方式進行股權再融資。

相較而言,貴州茅臺上市以來累計進行了28次現金分紅。該公司於2001年上市,上市以來至2024年每年都會進行現金分紅,分紅金額呈現增長態勢。貴州茅臺於2024年首次向股東實施中期分紅,今年則沒有繼續實施中期分紅。

貴州茅臺上市以來累計實現淨利潤5772.77億元。不過,今年中報的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幅較前三年有所下滑,由兩位數降至個位數。去年上半年,該公司的營收、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7.76%、15.88%。而在今年同期,這兩個指標分別爲9.16%、8.89%,同比各下降了8.6個百分點、6.99個百分點。

山西汾酒分紅融資比超過50倍。根據Wind數據,該公司於1994年上市,上市以來累計現金分紅27次,總額爲243.25億元,而實際募資總額在4億元左右。

寧滬高速的分紅融資比也超過50倍。該公司於2001年上市,Wind數據顯示,上市以來累計現金分紅25次,總額超過400億元,而首發募資6.3億元,沒有通過配股、定增、可轉債、優先股等方式進行股權再融資。

達安基因、江鈴汽車也是類似情況,除了首發募資外,上市以來沒有進行過股權再融資。相較而言,福耀玻璃、兗礦能源、五糧液、格力電器、重慶啤酒則是在上市後進行過融資。這6家公司的分紅融資比均超過24倍。

逾800家公司分紅總額超過融資額

除了上述10家公司外,還有800餘家公司的分紅融資比超過1倍,上市以來現金分紅總額大於實際募資總額。

根據Wind數據統計,東阿阿膠(000423.SZ)、洋河股份(002304.SZ)、陝西煤業(601225.SH)、中國石化(600028.SH)等公司的分紅融資比超過20倍。

分紅融資比在10~20倍之間的公司則有22家,包括恆瑞醫藥(600276.SH)、海康威視(002415.SZ)、海天味業(603288.SH)、海天精工(601882.SH)等。

分紅融資比在1倍~10倍之間的公司佔了絕大部分,有855家。

在田利輝看來,上市以來現金分紅總額超過實際募資總額的公司,通常具備三大特徵:一是盈利模式成熟,如白酒、能源、消費等行業龍頭,毛利率高且現金流穩定;二是行業護城河深厚,通過品牌、資源或技術壁壘形成持續競爭優勢;三是財務結構穩健,低負債、高貨幣資金儲備,支撐長期分紅能力。

“分紅超融資並非‘慷慨施捨’,而是企業經營質量的硬指標。投資者可將其作爲篩選優質資產的‘過濾器’,但需警惕‘僞分紅’。若分紅依賴非經常性收益或犧牲再投資能力,則可能透支未來成長性。”田利輝說。

近期有些高分紅的股票在披露分紅預案和中報次日,股價大幅上漲,也受到市場關注。

田利輝稱,分紅預案後股價異動,本質是市場對“盈利確定性”的投票。此類上漲通常由三股力量驅動:一是高股息率吸引資金,在低利率環境下,股息率超5%的標的具備“類固收”屬性;二是業績兌現預期,如因產品需求爆發,釋放盈利彈性;三是政策紅利催化,在監管層倡導“提高分紅比例”背景下,紅利資產成爲增量資金配置重點。

“然而,短期炒作風險需警惕,若分紅缺乏基本面支撐,例如過度依賴債務融資,則可能引發‘戴維斯雙殺’。”田利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