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新書 輯錄跨千年百餘件澳門紀年古甓
澳門城市大學趙強博士出版《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趙強提供)
日前,由澳門城市大學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博士趙強撰寫的《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舉辦新書分享會,介紹散佚澳門的百餘件紀年古甓。以獨特視角展現的古甓是歷史建築的砌體材料,也是石刻、吉金、簡牘和紙絹之外,承載古代文字的重要媒介。它不僅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研究對象,其上的銘文也爲研究古代字體、書體的變異現象提供珍貴實物資料。《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全書約13萬字,輯錄實物照片、拓片近400幀,通過實物拍攝、傳拓與磚銘考釋,揭示古甓的紋飾、銘文及工藝背後的歷史文化。
趙強指出,書中所載古甓的製作年代以東漢和兩晉居多,共計有113個明確紀年、62種年號,時間跨度長達1900多年。甓文製作分爲模印、戳印、刻畫三種形式,既有紀年、記名、記事、職官、地點等內容,又有篆書、隸書、楷書以及篆隸、隸楷相兼等不同的書體。
古甓的紋飾圖案也體現了中華先民的思想內涵、藝術追求與審美情趣。首位入選北京故宮博物院「太和學者計劃」的港澳學者趙強說,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古建築,其主要砌築材料在成分、工藝上與古甓非常相近,加強對以古甓爲代表的砌體材料的研究,對於澳門歷史建築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也是本書寫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