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騎兵:可能是最被高估的先秦勁旅

縱觀整個先秦時代,頻繁戰亂催生出無數名將與軍事家,也塑造出一批頂級勁旅形象。譬如開創職業兵先河的魏武卒,擅長使用各類裝備的齊國技擊之士,以及最爲神秘的趙國騎兵。

然而,如此出類拔萃的精英部隊,居然在至關重要的長平之戰中自動隱身。雖然聊聊數百字的記載可能存有大量遺缺,但也說明其並非趙國軍事體系內的中流砥柱。

胡服騎射成就了趙武靈王的千古英名

公元前3-4世紀。趙武靈王是戰國史上最著名的諸侯之一。雖然有過不少功績,但能被後人銘記的還是胡服騎射。然而,這次軍事改革可能並不徹底,所受助力也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般艱難。

早在戰國初年,趙國所處環境就相當特殊,恰好位於傳統的農耕區與北方半牧區之間。尤其是河套陰山腳下的代郡,生活着大批向王室效忠的騎馬武士。他們不由普通大夫駕馭,最高管理者甚至能擁有“君”封號。因爲長期與更北方的林胡等戎狄羣體交手,自發產生出一些學習胡人風格的輕裝弓騎兵部隊。

代郡實際上是趙國的獨立附庸

趙武靈王繼位後,爲強化對代郡控制,纔將最高長官的封號由君改成郡守。即便如此,本地仍舊保留着相當自主權,可以統一節制下屬的各個縣級單位。

同時,趙武靈王花不少力氣加強對北方其他地區的擴張。不僅一再打擊東面的勁敵中山國,還從秦國手中搶來河套的額外部分,乃至奪取林胡與樓煩等蠻族聚居的雁門郡和雲中郡。

戎狄後裔的中山國 是趙王勢力擴增路上的重要部分

至此,趙國不得不面臨更多北方蠻族的軍事威脅,勢必發展自己的獨立騎兵部隊。顯然,過去那種只能從代郡抽調輔助部隊的做法,已經不能滿足需要。這才迫使趙武靈王寄出胡服騎射改革,讓軍事體系能適配國家的地緣變遷 。

如此一來,趙國的騎兵來源大幅度增加。除原先的代郡青年,也包括趕來投誠的蠻族老手、最後纔是包括都城邯鄲在內的南方區域,根據需要將一部分戰車部隊改組成輕騎兵。趙武靈王還將一些收繳來的貴族私藏奴隸發配過去,將他們訓練成專業騎手。

胡服騎射是一種改良 而不是對過去的全盤否定

放眼當時的東亞地區,戰車依舊是大部分軍隊的主要機動力量。騎兵則是可有可無的次要選擇,經常連獨立編制都不具備。因此,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無疑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不過,趙武靈王的初衷只是改良,而不是對過去體系的全盤否定。因此,直到戰國末年的名將李牧迎擊匈奴,還是在用戰車部隊充當絕對核心。而真正作戰的主力則是大量步兵。

年代較晚的李牧 也沒有將騎兵作爲核心力量

戰車時代的王者赫挮人 都被迫轉型騎兵力量

在整個軍事發展史上,騎兵在公元前10世紀嶄露頭角。在文明起源地西亞,無論是日趨衰退的赫悌地狗,還是新崛起的亞述帝國,都有發展自己的獨立騎兵部隊。

當然,這些早期騎兵的任務也很簡單,就是配合過去的王者--戰車。例如公元前8世紀的亞述國王提格蘭三世,就在作戰中讓每個作戰單位由5輛戰車+15名騎兵+25名重步兵+50名輕步兵組成。後來在公元前3世紀的李牧,幾乎運用着理念完全相似的編組模式。

混編騎兵 騎兵與步兵的晚期亞述軍隊

於是,傳統戰車開始在公元前5-8世紀退出西亞和歐洲的戰爭舞臺。過去由他們所執行的任務,多半交給不斷髮展的騎兵完成。反觀先秦時代的列國諸侯,不僅開始革新的年代較晚,也始終沒能讓騎兵擺脫對戰車的依賴。

另一方面,趙國在北方的最大勁敵秦國,也有事實類似胡服騎射的改良更新。根據已經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顯示,騎兵都位於側翼的2號坑中,而且是與戰車部隊混編,還額外需要一些使用弩的輕步兵來掩護。而且騎兵俑的裝備普遍寒酸,除用於遠射的弓弩外,近戰武器只剩下短刀匕首,配備護甲的比例更是遠少於步兵。

兵馬俑中的秦軍騎兵俑

相比之下,同時代的西方騎兵已初具規模,並不依賴於戰車等單位協同。他們普遍配有長矛、盾牌、護甲,甚至會給坐騎也穿上馬甲。他們的異軍突起和不斷升級,正是西亞或地中海將領們願意徹底淘汰戰車的根本原因。

唯有如此,騎兵纔是真正具備一錘定音能力的鐵桿,而非先秦那邊的始終處於弱勢地位。

騎兵的持續發展 纔是西亞淘汰戰車的根本原因

說到這裡,讀者就不難理解:大名鼎鼎的趙國騎兵,爲何會在長平之戰中自動隱身?!

畢竟,無論來自代郡等地的騎兵如何厲害,終究是南方戰車部隊的附屬品。在幾乎完全以步兵和營壘攻堅爲主的情況下,自然更難以顯山露水。考慮到秦國已有一定數量的騎兵,趙國騎手恐怕難以在外圍交鋒中佔便宜。

秦軍一樣有將騎兵投入長平戰場

或許還會有人提出:長平戰場位於山麓地形間,騎兵很難有施展餘地。此外,包括《六韜》在內的先秦軍事著作,也將此類環境視爲部署騎兵的死地。

可惜,人類歷史上並非沒有山區的騎兵強國。無論波斯人的伊朗高原,還是後來成爲突厥溫牀的小亞細亞半島,都是羣峰環繞、平原破碎分佈的山地區域。另有高加索山脈的亞美尼亞,以及興都庫什山邊的阿富汗,都很早將騎兵視爲軍事力量的主力。

龐貝城出土的伊蘇斯戰役馬賽克畫

此外,年代略早於趙武靈王的亞歷山大大帝,更是在衆多山巒間從容運用騎兵力量。在側翼臨海、三面環山的伊蘇斯,他就遭遇到擁有數萬騎兵的波斯軍隊。自己則親率馬其頓騎兵衝殺於高低不平之間。儘管雙方主力都是步兵,但騎兵的作用直接左右着戰局發展。

數年後,馬其頓軍隊攻入波斯本土,被堵截在地勢險要的波斯門。亞歷山大繼續用騎兵作爲先導力量,實施大膽迂迴,偷偷迂迴到敵軍防線的後方。可見無論是哪種騎兵,都可以在山區尋覓出行動策略。

亞歷山大的重騎兵 常常在山地間縱橫馳騁

所以,長平戰場不適合騎兵行動的理由根本就不成立。趙國軍隊若能夠拿出足夠數量騎兵,完全可以編組獨立的機動分隊。雖無法正面強攻壁壘,也能在關鍵時刻襲擊秦軍後方,通過截斷糧道等手段施加影響力。

可惜,歷史上的趙國人非但沒有嘗試,反而在決策中顯得異常呆板。倒是不以騎兵改革聞名的秦國,組織包括騎兵在內的幾股部隊,將對手的後勤供應完全切斷。從而逼迫廉頗被撤換,以及繼任者趙括的災難性豪賭。因爲在這些親歷者心中,本國騎兵真的實力有限,完全撐不起某些後世評論家給於的熱切期盼.......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