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4.9億「金屬之王」的鋰礦牀! 湖南郴州還蘊藏鈮鉭等稀土礦脈
▲湖南探獲超大型鋰礦牀,圖爲雞腳山礦區工作現場。(圖/翻攝自湖南日報)
大陸中心/臺北報導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近日披露,在郴州市臨武縣雞腳山礦區通天廟礦段探獲超大型蝕變花崗岩型鋰礦牀,提交鋰礦石量達4.9億噸,氧化鋰資源量高達131萬噸。同時,該礦牀還伴生銣、鎢、錫、鈮、鉭等多種戰略性礦產,均達中型以上規模,資源量均爲新增。這一發現標誌着湖南在鋰資源勘查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爲國家鋰資源保障戰略提供重要支撐。
鋰被譽爲未來的「金屬之王」,在新能源汽車、先進儲能及核工業等新興產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過去,中國大陸鋰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進口量佔比大,限制了鋰電產業的發展。此次探獲的礦體規模大、延伸穩定且屬易選類型,爲湖南構建新能源兆級產業鏈提供了強大資源基礎,並有力推動了國家鋰資源保障戰略的實施。
根據《湖南日報》等媒體報導,這次勘探工作由湖南省地質院下屬的湖南省礦產資源調查所牽頭,聯合湖南大中赫鋰礦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完成。自2022年以來,項目組在雞腳山礦區全面展開鋰礦靶區優選工作,克服山高路陡、地形複雜等挑戰,累計完成鑽探超過9萬米。
項目負責人陳志強指出,雞腳山礦區位於南嶺低山地帶,地形切割強烈且相對高差大,傳統運輸方式受限,但是團隊創新應用了綠色勘查技術,包括大型無人機吊裝鑽探設備技術及三維建模技術,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與精準度,於2023年初步圈定鋰資源富集區,隨後提交了全面勘探報告。2024年12月,該報告通過自然資源部評審備案,爲後續礦產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
前,雞腳山礦區的配套採礦、選礦及冶煉建設已全面啓動,吸引了數百億元的鋰電產業投資,預計年納稅額將達4億元,爲地方經濟注入新活力。
湖南省礦產資源調查所二級教授許以明表示,此次超大型鋰礦牀的探獲是在落實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任務背景下進行的,爲郴州市構建千億新能源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其勘查思路、技術方法及管理模式對湖南省乃至全國鋰資源勘查具有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