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牛勢”
清晨六點,漳州市詔安縣四都鎮城樓村,傳來幾聲低沉的牛哞。在福建詔安丹龍農牧實業有限公司的育肥場裡,工人們正忙着清洗牛舍、投放草料。再過幾天,這裡將迎來1.3萬頭肉牛中的“先遣隊”。
“這批牛一來,南方單體最大的肉牛養殖場就正式運營了。”場長陳毅軍抹了把汗,語氣裡透着自豪。他身後,是一排排嶄新的現代化牛舍,遠處還有正在收尾的糞污處理區和草料加工車間。
這個養殖場是詔安縣“南方肉牛集散中心”的關鍵一環,總投資4.75億元,佔地97萬平方米,僅一期就可存欄肉牛1.3萬頭。全部建成後,這裡將成爲輻射閩粵兩省、對接“北牛南運”的重要樞紐。
詔安人與牛素有淵源。早在二十年前,就有詔安人走出家鄉,在閩粵等地從事牛肉屠宰、火鍋餐飲行業。據統計,目前在全國從事肉牛相關產業的詔安人超過5萬。“但大多‘替別人養牛’‘幫別人賣肉’。”詔安合盛養牛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振義說,“沒場地、沒規模,利潤薄得像張紙。”
如何改變這種情況?詔安縣立足區位優勢——地處福州與深圳中間,恰處在“熱鮮牛肉供應圈”的核心輻射帶,提出打造“南方肉牛集散中心”,推動產業從“分散養殖、外地調肉”向“集中育肥、就地屠宰、冷鏈直達”轉型。
在詔安縣委縣政府的規劃版圖中,集散中心“一核四區”的佈局清晰可見:“一核”即肉牛集散核心區,設計暫存規模5.67萬頭;“四區”則包括屠宰加工與冷鏈物流區、牛副產品再利用加工區、飼草料生產加工區和生物有機肥加工區。這也是一個種養加一體化佈局的園區,將實現從活牛交易、育肥屠宰,到牛皮、牛血、牛骨深加工,再到糞污轉化有機肥的全程閉環。
“有了集散中心,牛的附加值起碼翻一番。”已簽約入駐的養殖企業負責人江萬強說。數據顯示,目前詔安全縣牛肉日消費量約80頭,但大多依賴外地調入。集散中心全面投產後,不僅可滿足本地需求,還可每日向外輸送數百頭肉牛,年產值預計突破20億元。
距育肥場不到十公里的工業園區內,肉牛屠宰加工場已開工建設。該項目總投資1.24億元,設計年屠宰量20萬頭,預計今年10月投產。
而在另一端,肉牛交易中心也已完成徵地,7月底動工,預計年底投用。屆時,這裡將形成“活牛進場—育肥增重—屠宰加工—冷鏈出縣”的全鏈條運營模式。
“我們要把一頭牛‘吃幹榨盡’。”詔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毅楠表示。據介紹,僅副產品加工區一年就可處理5萬套牛副產品,生物有機肥廠年處理糞污70萬噸,產出有機肥35萬噸。
一頭牛,牽起了一條產業鏈。詔安不再滿足於做“牛販子”,而是要成爲“牛老闆”。(施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