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洋格格”打卡故宮,文化共情提升中外交流
來源:環球時報
今年暑期,我國入境遊市場熱度持續攀升。截至8月13日,北京口岸入境外國人達188.3萬人次,同比增長36.6%。網上視頻顯示,故宮等景點前擠滿了“洋格格”。這些膚色各異的外國遊客,穿着清代格格式樣的服裝或傳統漢服,爭相在景點前打卡拍照,反倒成了中國遊客眼中一道別樣的“風景”。
在遊客數量激增外,另一個重要趨勢是暑期入境遊客呈現明顯的年輕化和家庭化。深圳機場數據顯示,14歲以下兒童和65歲以上長者出入境人數同比增長超43.4%;在北京大興機場,中外學生家庭團、研學團明顯增多。更多的航線、更便利化的服務,給外國遊客提供了“說走就走”的條件。而包括“洋格格”服飾旅拍、“探秘故宮”外文專場等特色活動在內,各式文化體驗產業愈發成熟與規範,也給外國遊客帶來了更強的參與感和更深的文化印象。
“洋格格”的火爆,折射出中外文化認知的結構性變化。過去,西方民衆對中國的想象大多停留在“功夫”“熊貓”等符號化標籤。如今,外國遊客通過親身體驗,開始接觸到服飾、禮儀、建築等更立體的文化維度。就像一名澳大利亞的年輕遊客所說,“漢服不是cosplay(角色扮演),而是通往另一種文化的入口”。當他手捧線裝書、身着龍袍站在故宮東華門外時,這種從視覺獵奇到文化共情的轉變,正是衆多外國年輕人來華旅遊的一個縮影。
在來華遊客中,年輕遊客的傳播力尤爲突出。他們最樂於體驗那些不熟悉的事物,同時也更樂於通過自媒體加以傳播。勇於嘗試新鮮事物的他們,參與度也從表層的打卡拍照向深度融入體驗演進。他們會深入到中國的大街小巷、城市鄉村,親身感受中國當下的社會生活和中華文化的豐富形態。這能夠給他們“眼見爲實”的真感悟與“大吃一驚”的真震撼,讓他們發現自己過往的認知侷限,並通過自媒體傳播出去。這種有血有肉的傳播往往播放數據也更好,能夠影響更多的外國網民,讓中國的現實和文化被更真實地感知。這種來自一線的內容,具有無法被西方媒體扭曲、抹黑的“見證之力”。
當無數“見證之力”匯聚成一股洪流,西方媒體所建構的、對於中國形象的“屏蔽”和“扭曲”勢必被衝破。所謂“眼見爲實”,當視頻、照片與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的真實體驗和感嘆,逐漸塑造出一個全新的中國形象時,過去那些精心塗抹的陰鬱色彩和刻意選取的片面角度將難以存在。而隨着來到中國、有“沉浸式”體驗的人越來越多,也將不斷地豐富西方民衆對華認知和理解,打破東西方民間交流中的兩大隔膜:
一是對中國社會生活的片面認知。近代以來外界對中國的長期渲染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並非一朝一夕就能破除。外國遊客來華體驗畢竟時間有限、文化差異顯著,個人經歷與體驗的侷限性很容易形成新的誤區,唯有通過更大規模的遊客往來,建立更宏觀的認知,才能彌補和糾正。
二是對於中國文化和國際形象的片面認知。中國的國力發展是客觀現實,而以己度人是人性的一部分,習慣於西方零和博弈、不理解中華文化與中國立場的人,很容易被引向中國“威脅論”。只有從親身體驗中感受中國人的熱情、友好,發現中國人熱愛和平的天性,理解中華文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深刻內涵,才能算是看清了中華文明的真實面貌。隨着這些淺層、感性的認知構建起新的理解和溝通路徑,將對跨文明的對話形成更有力的支撐。
中外年輕人的相互認知,本質上是一場個體對他者文化從不熟悉時的誤解和隔閡,到逐漸瞭解、熟悉並參與的“文化主義”實踐。曾幾何時,中國年輕人經歷過對這種舶來文化感到新奇甚至癡迷的階段,隨着文化實踐的深入與文化自信的覺醒,中國年輕人一邊更加充分地瞭解世界,一邊開始回到自身的傳統,看待世界的視角也從仰視迴歸平視。而現在,外國年輕人也面臨這樣一種視角的迴歸。從早期的滿大人、黃柳霜,到李小龍、成龍,不少外國年輕人對中國的認知,經歷了從偏見、被屏蔽,到慢慢看見更真實中國的變化。中外年輕人相互積極的文化實踐,將塑造對彼此文化更深刻的認識,搭建起一座真正的溝通與理解之橋。(作者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