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堅守三尺講臺36年 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

本文轉自:人民網-寧夏頻道

李甜甜

在寧夏固原市第二中學的校園裡,有一位老師被學生們親切稱爲“張媽媽”,她就是張小玲。她紮根山區教育36年,用滿腔熱忱和無私奉獻,書寫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

師者如光 微以致遠

1968年4月,張小玲出生在寧夏固原的一個普通家庭。1989年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一所鄉村中學任教。

據張小玲回憶,開學第一天,一位學生家長用粗糙的雙手遞給她一包用XX裹了又裹的零錢——那是孩子的學費。收到這些學費,張小玲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她深知,這些錢是家長從土裡刨食、省吃儉用攢下來的,每一分錢都寄託着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從那時起,張小玲便立下誓言:一定要讓山裡的孩子用知識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每一個讀書人都夢想着考上一個好大學,我的夢想已無法實現,但我可以通過學生來實現我的夢想。”張小玲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她以“師業當精,師心當愛”爲座右銘,在課堂上她是嚴師,課後她是慈母。36年來,她堅持課間逐一面批學生作文,耐心指導。她的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海洋,更是心靈交流的港灣。

雙向奔赴 成就彼此

2004年,張小玲的父親被確診爲肺癌晚期。一邊是彌留之際的父親,一邊是即將高考的三個畢業班學生。她每天奔波於教室和醫院之間,白天上課,晚上趴在父親的病牀前備課、批改作業。她說:“作爲女兒,我不想虧欠父親;作爲老師,我更要對學生負責!”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個人。

真正的教育是雙向奔赴的。2024年,班裡一位少數民族學生因父親去世、母親患病而陷入困境。張曉玲瞭解情況後,不僅給予資助,還及時與學校協調,免除了這位學生的學雜費和伙食費。最終,這名學生順利考入北京科技大學。學生的母親不識字,委託鄰居寫了一封感謝信,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張小玲還每年義務爲學生舉行高考志願填報講座,她這一講就是16年。每年填報志願的那幾天,她起早貪黑,耐心地爲每一個學生和家長分析、指導。中午,幾口餅子、一杯水就是她的午餐,一直忙到深夜才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家。這些年,她義務幫助考生填報志願達千餘人次,讓衆多學子實現了大學夢。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36年來,張小玲的學生遍佈全國各地,有的已走向世界。

她的學生王飛龍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她如同燈塔般引領我走出高考失敗的陰霾,讓我重拾自信,更以智慧之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教會了我諸多人生的真諦。”學生李鳳茹則寫道:“我喜歡她,喜歡她課上的嘮叨,喜歡她課下跟孩子似的對什麼都充滿好奇。看着她,我想起了當時她剛做完手術就來上課的痛苦表情,不由得心疼她。如此的付出,怎能讓我們只用一個老師的代名詞去稱呼她呢?”

張小玲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教師,更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朋友和引路人。她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也激勵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堅守初心,無怨無悔地投身於教育事業。

張小玲的努力,不僅成就了她的學生,也成就了她自己。她先後被評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入選中華全國總工會首批百名巾幗勞模工匠師資庫、全國師德標兵;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優秀教師、高中英語特級教師、道德模範、塞上名師等稱號。她還當選爲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第十三次婦代會代表。今年,她又被評選爲全國勞動模範。她主講的“德耀寧夏·行走的思政課——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線上線下傳播,影響千萬人次,受到各界好評。

正如她常對學生說的那句話:“你儘管努力,剩下的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