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九個要點,你也可以成爲園林鑑賞家
清 呂煥成《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圖》
中國園林和歐洲園林、伊斯蘭園林一起,並稱爲世界三大園林系統。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家都覺得中式園林很美、很好逛,但是在逛了很多園林之後,卻又好像沒什麼印象,尤其是江南的園林,感覺好像都差不多,讓人有一種臉盲的感覺。那麼,應該怎麼來看一座園林?我們可以用九個指標來欣賞中國古典園林,分別是位置、立基、掇山、理水、植栽、建築、文字、主人和遊戲。
先說說排在第一的,位置。在明代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造園家叫計成,他寫過一本書叫《園冶》,書裡把“位置”叫做“相地”,就是看我們的園林建在什麼地方。這“位置”分爲6種,分別是山林地、旁宅地、郊野地、村莊地、江湖地,還有城市地。這6種地裡頭最好的地就是山林地,好到什麼程度?好到幾乎你不要設計,園林就在那兒了。那6種地裡的最差的地是什麼地?是城市地。他用了一句話,他說“城市不可園也”,差到幾乎不可以造園林。
所以,按照計成的說法,江浙滬包郵區的大部分園林都屬於城市地,不過,我倒是覺得城市中的山林纔是真正的好園林,所謂“大隱隱於市”嘛,陶淵明說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既享受了便利,又有了山林之氣,如果是私人園林,還有巨大的升值空間,簡直是三全其美。
第二個,咱們說說“立基”。這“立基”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佈局。我們都知道中國建築的佈局是非常強調秩序和等級,比如說開間、進深、色彩、用材、裝飾等等,什麼人應該住在什麼房間裡,都有明確的規矩,不得僭越。
但園林就比較有趣了,它是典型的對抗“等級秩序”的“急先鋒”。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以前聽過這麼一個說法,把私家園林叫做“牢騷園”,就是在職場上被排擠打壓、被辭退了,這些人就鬱郁不得志,就在自己家花園裡發牢騷。你對我打壓,雖然我明面上不能跟你對着幹,但是我從其他方面找慰藉總行了吧!
所以,這些園林從誕生開始,就散發着無處不在的散漫,只要有景的地方就能蓋房子,朝向東南西北任選,也絲毫不受約束。可以這樣講,園林建築的佈局,以取景爲第一要素,而住宅建築是以秩序爲第一要素。你反過來想想故宮的佈局,尤其那條中線,這下你明白什麼叫做散漫了嗎?所以,教大家一個方法,在進一個園林之前,一定要先看佈局圖,否則你就有可能真把自己轉暈了。
第三,咱們說說掇山。掇山又叫做疊山、堆山,就是堆假山。有這麼一句話:“中國園林沒有山不成園,小到一塊石頭,大到一個巨大的山都是我們的山。”在明代之前,疊山主要是疊一個整體的山。明代以後,中國人疊山趨向寫意化,也就是說疊一個山的局部,這就是所謂的“未山先麓”。
那這些山用的是什麼石頭呢?在江南地區,最經常用的就是太湖地區產的石頭,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太湖石。這些石頭常年被湖水浸潤、沖刷,所以千竅百孔、玲瓏剔透,造型也非常多元、千奇百怪,非常適合用來造假山,絕對保證不重樣。
第四個欣賞園林的角度是理水。水非常重要,可以說是一座園林的靈動血脈。所謂理水就是怎麼去設計,或者怎麼去安排我們的水。中國傳統園林跟我們今天完全不一樣,它一定要找到活水,而不是像我們今天找一塊地造園子,然後把自來水放進來。
那古人的理水是怎麼做的呢?首先要看水的形狀,然後要考慮到水的水頭和水尾,還有水和山之間要有很好的結合。以蘇州園林爲例,大部分園林都以池水爲中心進行佈局,其承載着園林的愜意生活,寄託了園主的理想與情感。園林的水面,從功能上看,主要用於消暑納涼;從審美來看,可以賞月、聽荷、看竹、觀魚、品泉……
第五個欣賞的角度是看植栽,翻譯過來就是花草樹木。中國的園林,給人的感覺好像園子裡的樹木都是自然生長的,其實不然。樹的形態都是通過很多年慢慢剪裁、慢慢培植出來的。
第六個點就是建築。這園林裡的房子,除了可以像我們平常一樣居住之外,主要的作用就是爲了讓我們看景,所以一般都很通透,東南西北四個面,都是主立面;還有就是寧小毋大,寧散毋聚,這樣就可以顯得靈活而多變。
另外,中國的建築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不論亭臺樓榭,實際上結構都差不多,換句話說,我們把一個亭加上四個面,它就可能變成一個閣,把閣放大,它就可能是一個廳堂。爲啥啊?園林的主要作用是寄情山水,不是爲了顯示身份地位,所以房子也不太會出現特別大、特別繁複、特別富麗堂皇的情況,這會讓人覺得這園子的主人是個沒文化的土豪。
第七個要點,就是文字,這是中國園林和其他國家的園林最大的差異之一。
爲什麼要有文字?因爲這文字是詩性的體現,是主人文化水平和性格、志趣的體現,很多看似普普通通的場景,加上一個名字、一首詩、一副對聯,完全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意境。
第八個方面,是主人。這個主人,其實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實際持有這個園林的人,地主;一個是設計這個園林的人,設計師。在明代之前,其實沒有園林設計師這個概念,士大夫階層的人自己就是設計師,他們設計的園子就叫做文人園。
爲什麼要了解主人?因爲園子就是主人內心世界的外化產物,經歷不同、品位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造出來的園子一定也不同。比如位於上海嘉定區的秋霞圃,前身是“龔氏園”,也就是明朝的工部尚書龔弘,退休了回家養老,建了這麼一個園林。這龔氏是嘉定最早也是延綿時間最久的文化世家之一,家族前前後後一共出了13名進士。有這個文化底蘊,我們就知道這個園林意境和文化內涵上絕對不會差。根據統計,名人雅士爲秋霞圃撰寫的楹聯多達94副,此外還有大量的詩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仔仔細細品讀。
最後一個是遊戲。中國人過去願意講,遊戲就是你真性情的表露,如果你能達到遊戲狀態,就證明人已經進入了忘我狀態。
那麼園林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園林是一個很好的遊戲,古代文人階層通常就是吟詩作對、飲酒作樂。如果往現實一點說,古人們聚在一起,饒有興致地玩玩曲水流觴、喝酒作詩,聽起來自在逍遙。最高境界的園林,本質是“造園者與觀者共同完成的生命體驗”——它既是物質的庭院,更是精神的山水,讓人們在方寸之間照見天地,於喧囂之外得遇本心。正如童寯所言:“園林之妙,不在多,不在大,而在乎空靈與含蓄之間。”
文/楊學濤(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