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才能看清世界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不一定能讓你改變世界,但一定能讓你改變看這個世界的方式。我講這句話的目的,是想提醒大家,經濟學作爲社會學科的皇冠,人人都可以懂一些,這不是壞事,只會是好事。
但如果你手裡拿着“30分鐘讀懂經濟學”“極簡經濟學”這種欺世盜名的散裝經濟學書籍,那麼就有些可惜了。
但如果你不是讀經濟學專業,想做經濟學方面的研究,讀更專業的經濟學專著又難免太過艱深,不夠深入淺出,門檻太高,反而讓你對經濟學心生畏懼。
所以,我準備簡化這本書,那就是索維爾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對於普通人來說,不用專研經濟學,但又想懂一些經濟學,看懂市場各種現象背後的邏輯和規律,這本書是必看的。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程,其中有接近一半的內容就來自這本書。
對於經濟學小白來說,這本書和《一課經濟學》(我也將改寫)《小島經濟學》可以說是最好的入門書籍。
之前,我認爲要改寫一些複雜的理論書籍,現在我認爲先要搞普及書先,這樣基礎纔會紮實,纔會更容易喜歡上經濟學。
我會配上音頻,方便大家收聽。全年計劃十來本吧,現在已經更新了六七本了,預計全年會超過十五本書。這個合集僅售99元,更新將超過200次。
第 1 章
什麼是經濟學?
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激進派,貿易保護主義者還是自由貿易 主義者,世界主義者還是民族主義者,牧師還是異教徒,瞭解經濟現象的因與果都是非常有用的。
經濟事件經常登上報紙頭條,或成爲電視上的“突發新聞”,但我們通過這些新聞故事,往往難以確定事件的真正原因,更不用說預測其未來的後果。
雖然大多數經濟事件涉及的基本原理並不複雜,但由於政治辭令和經濟學術語的使用,這些事件顯得晦澀難懂。
至今,那些能夠解釋事件基本原理的人並不多見,媒體中也少有人能真正理解。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適用於各種不同的經濟制度,無論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還是其他任何經濟制度,都能適用於不同的國家、文化和政府。
例如,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政策導致物價飛漲,與數千年後美國物價上漲的原因相似;各地實施的租金管制法案也導致了類似的後果。
同樣,印度和歐盟國家實施相似的農業政策,也承受了相似的後果。
要理解經濟學,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經濟。很多人把經濟看作生產、分配日常生活必需品和服務的系統,這種觀點並沒有錯,但還不夠準確。
傳說中的伊甸園也是一個生產、分配產品和服務的系統,但它與經濟無關,因爲那裡一切都應有盡有。
沒有稀缺性,就沒有節約的必要,也就沒有經濟學。
英國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曾給出一個經典定義:“經濟學是研究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資源使用的學問。”
稀缺是指個人需求總和超過了現有資源數量。
儘管這一概念看似簡單,但許多人常常誤解其含義。
比如,《紐約時報》曾發表一篇專題文章,討論美國中產階級的經濟困境,儘管他們擁有私人游泳池等財富,但他們的慾望仍然超過了他們的資源。
這篇文章的主標題是“美國中產階級,只能勉強度日”,並引用了一位哈佛大學社會學家的話:“這些人的預算真是太有限了。”
但實際上,限制他們的不是預算,而是現實。從來沒有足夠的資源滿足每個人的需求,這纔是稀缺性的真正含義。
經濟學不僅關注消費者如何利用現有商品和服務,更關注生產過程,即從原始的稀缺資源到產出的整個過程。
生產需要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資源的投入,產量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
經濟學研究資源使用決策及其後果。雖然有些國家資源豐富,但人民生活貧窮;而像日本和瑞士這樣的國家,儘管資源較少,卻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
每種資源都有多種用途,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分配資源,以達到最有效的使用。
例如,水可以製造冰塊、蒸汽,也可以與其他物質結合生產混合物和化合物;石油不僅能生產燃油,還能生產塑料、瀝青和凡士林;鐵礦可以生產各種鋼鐵製品。
不同經濟制度以不同方式決定稀缺資源的分配,這些決策對社會生活有深遠影響。
經濟學的作用不僅在於理解物價、工資、利潤或國際貿易平衡,更在於研究稀缺資源的配置如何影響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
經濟學是系統研究因果關係,揭示特定行爲導致的結果,而不是表達意見或發泄情緒。
擁有良好意願容易,但如果對經濟運行方式沒有正確理解,再好的意願也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
許多經濟災難實際上源於標榜爲人民造福的“好”政策。
如果那些提出或支持這些政策的人懂經濟學,這些災難本可以避免。
儘管經濟學中存在爭議,但這並不意味着基本原理是見仁見智的。
例如,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理論通過廣島和長崎的事件得到了驗證;同樣,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以及印度和中國在20世紀後期的經濟政策變革,也驗證了經濟學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經濟學的重要性在於其超越個人觀點和情緒,是一種因果分析工具,是經過檢驗的知識體系及其原則。
經濟學的應用不僅限於金錢交易。例如,當軍事醫療隊抵達戰場,面對各種傷員時,他們面臨的是經典的經濟學問題:如何分配稀缺資源。
如果醫療隊不能有效分配資源,就會浪費資源在不需要緊急救護的傷員身上,或者投入到救治無望的傷員身上,而那些能被救活的傷員將會無謂地死去。
生活中充滿了選擇,而經濟學試圖教會我們如何做出這些選擇。
理解經濟學,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生活中的各種經濟問題。
第 2 章
價格的作用
市場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能夠協調無數人的選擇。
在任何經濟體中,對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進行配置是一個關鍵任務。
不同的經濟體顯然有不同的做法。
在封建經濟中,莊園領主只需把要做什麼、資源投向哪裡吩咐給底下的臣民。
例如,可以指示少種大麥、多種小麥,或在某地施肥。
20世紀的計劃經濟,比如蘇聯,也採取類似的方式構建複雜的現代經濟體。
政府通過命令決定伏爾加河上建水電站、西伯利亞生產鋼鐵、烏克蘭種植小麥等事宜。
相比之下,在由價格調控的市場經濟中,並不存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來發布指令控制或協調整個經濟活動。
這讓許多人困惑不解,尤其是在一個極爲複雜的高科技經濟體中,沒有中央指令也能正常運作。
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曾問過時任英國首相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你如何確保人們能得到食物?”撒切爾回答說她無法確保,但價格可以做到。
儘管英國糧食產量不足以自給,但因爲價格機制,英國人比蘇聯人享用了更豐富的食物。
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價格發揮作用,僅倫敦市就需要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來確保日常消耗的種類繁多、數目巨大的食物供應。
而價格機制能更快、更好、更低廉地完成相同的工作,還能讓精簡出來的人員在經濟的其他領域從事生產性工作。
中國在21世紀的大部分經濟運作依靠自由市場。儘管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5,但耕地面積只佔全世界的10%。
爲國民提供食物是個重要問題。
舊中國頻發的饑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
如今,價格機制使得食物從南非、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地流入中國。
市場經濟中並不存在某個人或某個羣體控制或調節所有經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