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潘自懷:歐洲“過度旅遊”爭議,留下哪些啓發
來源:環球時報
進入夏季以來,在巴塞羅那、威尼斯、巴黎等多個熱門歐洲旅遊城市爆發了反對“過度旅遊”的遊行示威。不少當地民間團體打出“你們的假期是我的苦難”“限制旅遊業”“遊客都回家”等標語,甚至出現禁止遊客進入餐館、水槍攻擊遊客的激烈行爲。
理論上,國際化的“過度旅遊”,其基礎是“大衆旅遊”(mass tourism,指大批遊客前往一個目的地),季節性或短期涌進的人潮,對旅遊目的地接待能力、空間佈局、基礎設施水平乃至物價都會構成極大挑戰。但當下歐洲面臨的“過度旅遊”,是已發展到“全年無休化的大衆旅遊”。雖然到訪遊客讓城市知名度和稅收持續增長,但旅遊業長期陷入無序發展,也讓全年接待壓力“過載”,並推高了當地物價,擾亂了本地住戶的正常生活。城市繁榮與居民受苦的悖論,讓城市施政者很難在政策上實現平衡,所採取的緩解辦法也大多成效不彰。
筆者曾因公派留學及工作多次前往歐美。據筆者觀察,當地居民很多時候並非是反對大衆旅遊,在特定節假日、重大賽會時甚至很歡迎遊客,也不是單純反對城市過度擁擠,而是反對過度“依賴旅遊業的單一化經濟發展和城市旅遊化進程”。
相比中國城市,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發展邏輯的不同,讓不少歐洲城市都成了極端“偏科生”,在保留獨特歷史文化底蘊上投入過多,但在基礎設施和接待能力建設上關注過少。從巴塞羅那、威尼斯到巴黎的老城,上百年間可能變化不大,遊客承載力自然難以提高。城市規劃與基礎建設的落後,纔是“大衆旅遊”的衝擊讓居民“破防”的真相。
就世界文化遺產數量而論,中國位居全球前列。而中國在城市規劃與治理上的制度優勢,決定了中國城市可以快速針對問題、解決問題,這讓中國城市與文旅基礎設施,哪怕面對“China Travel”爆火帶來的大量外國遊客也能隨時消納,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當然,國際“過度旅遊”還有很多深層次問題,如遊客文化與信仰差異可能帶來的衝突、國際化語言服務不到位等。面對這些問題,中國文旅健康發展還是要“打鐵自身硬”,做好預案和品牌打造、場景建設的長期研議,講好“投資中國”“旅行中國”的故事,健康、穩健地經營好我們的國際文旅事業。(作者分別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三明市政協委員、冠泰投資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