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式愛心媽媽”情暖芒鄉
(來源:中國婦女報)
轉自:中國婦女報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周玉林
素有“芒鄉”之稱的雲南華坪,因張桂梅老師的大愛精神聞名全國。如今,這片熱土上正生長出一支特殊的“媽媽團”——22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張桂梅式愛心媽媽”。自2024年7月華坪縣婦聯牽頭啓動“愛心媽媽”行動以來,她們以精準化、規範化、機制化的服務,爲164名留守困境兒童築起溫暖港灣。
從端午節的糉子,到學業路上的資助;從心理疏導,到法律知識護航,“愛心媽媽”們用點滴行動,將大愛轉化爲孩子們看得見、摸得着的關懷。
結對同行,用陪伴融化孤獨堅冰
在榮將街的端午集市上,草藥根攤前的14歲女孩啓星(化名)總能在人羣中認出楊應春的身影。當“楊媽媽”提着糉子和糕點走來時,啓星眼裡的依賴藏都藏不住——這是兩人結對的第二個年頭。
最初,獨居的啓星被楊應春接到家中,同吃同住的日子裡,楊應春陪她逛街、打球,爲她墊付學習費用,啓星也會默默幫“楊媽媽”分擔家務。今年端午節,啓星幫不識字的奶奶賣草藥根,楊應春便帶着親手包的糉子,到集市陪婆孫倆過了一個特別的節日。
馬路樑子村的蔣貴丹是孩子們口中的“智慧媽媽”。走遍全村288戶後,她創建了“麗江微社區服務平臺”,將困境兒童的情況“曬”在網上,吸引“沈浪愛心團隊”送來價值萬元的學習用品,她又聯繫企業爲村小學捐贈價值6000元體育用品,爲5名困難學生爭取到每人每年500元的長期資助。對母親失聯、常被酗酒外公打罵的9歲兒童小興(化名),蔣貴丹聯合多部門將他送進兒童福利院,如今的小興不僅生活安穩,成績也名列前茅。
專業賦能,讓關愛有溫度更有力度
“光有愛心不夠,還得懂方法、有能力。”這是華坪縣婦聯啓動“愛心媽媽”行動時的共識。2024年7月,縣婦聯聯合12個部門組建的這支隊伍,成員構成多元:既有幹部、教師、企業家,也有警官、法官、檢察官、律師和心理諮詢師。她們以縣婦聯制定的“張桂梅式愛心媽媽”6條標準爲準則,常態化開展“九個一”親情關愛服務活動。
專業培訓是“媽媽團”的重要支撐。縣婦聯每年開展兩次“爲愛賦能”培訓,內容涵蓋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家庭教育指導、兒童福利政策等,至今已舉辦4期,培訓370人次。心理諮詢師熊成豔、張金鳳成了孩子們的“情緒樹洞”,每當孩子有心事,她們總能耐心傾聽、溫柔疏導;檢察官陳曉薇、楊國花和法官黃如婕則化身“法律媽媽”,用通俗的語言給孩子講自我保護和法律常識,在成長路上築起安全“防護牆”。
在專業力量加持下,“愛心媽媽”的幫扶不再是“頭痛醫頭”。遇到孩子有心理問題,有專業諮詢師介入;涉及權益保護,有法律工作者跟進;面對教育困惑,有家庭教育指導師支招。專業化的分工協作,讓每一份母愛都用在刀刃上,也讓“媽媽團”的關愛服務更持久、更有力。
體系保障,讓愛的星火成炬
“要讓關愛不是一陣風,得有制度託底。”華坪縣婦聯負責人的話,道出了“愛心媽媽”行動可持續的關鍵。爲確保幫扶見實效,縣婦聯構建了“溫暖守護”“維權關愛”“賦能成長”“愛心助力”四大計劃,還制定了“2024全面推進、2025提質增效、2026深化拓展”的“三步走”戰略,讓每一步行動都有方向、有目標。
多部門協同則形成了強大的關愛合力。民政局設立公益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教體局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提升監護能力,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服務中心協調物資,紅十字會鏈接慈善資源……在這樣的體系下,“愛心媽媽”們不再是單打獨鬥,她們下沉村組逐戶摸排建檔,精準對接孩子需求;定期走訪提供學業輔導、心理疏導、親情陪伴、困難幫扶;依託婦女之家、兒童之家、文化廣場開展各類主題活動。
正如張桂梅老師所說:“我們不能決定孩子的過去,但可以努力改變她們的未來。”在華坪,220名“愛心媽媽”以張桂梅爲榜樣、爲示範、爲目標,將這份大愛繼續傳承。她們織就的守護網,不僅爲留守困境兒童遮風擋雨,更點亮了孩子們奔向未來的勇氣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