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梅:當心髒驟停時:普通人該知道的“黃金4分鐘”急救法
【查找證書】
一、黃金4分鐘:生死時速的醫學邏輯
心臟驟停的本質是心臟電活動紊亂導致有效泵血停止,全身器官(尤其是大腦)在4-6分鐘後開始發生不可逆損傷。醫學研究顯示:
1分鐘內施救:存活率可達90%;4分鐘內施救:存活率約60%;超過6分鐘:存活率不足10%,且多遺留嚴重腦損傷;超過10分鐘:搶救成功率趨近於零。
二、四步急救法:普通人可掌握的生命鏈
第一步:快速識別(10秒內完成)
輕拍重呼:用力拍打患者雙肩,大聲詢問“你怎麼了?”
檢查呼吸:俯身觀察胸廓起伏,同時用臉頰感受氣流(避免誤判嘆息樣呼吸)
觸摸頸動脈:食指中指併攏,在喉結旁開兩橫指處深壓(非專業人員可省略,直接啓動急救)
第二步:啓動應急系統
呼叫援助:指定專人撥打120,明確告知地點和患者狀態(如“地鐵3號出口,中年男性,心臟驟停”)
獲取AED:若現場有自動體外除顫器,立即派人取來(多數公共場所配備,如機場、商場、健身房)
體位準備:將患者平置於硬質地面,解開領口及腰帶,暴露胸部
第三步:高質量胸外按壓(CPR核心)
按壓位置: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下半段)
按壓手法:雙手交疊,掌根緊貼胸壁,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壓
按壓參數:深度:5-6釐米(成人);頻率:100-120次/分鐘(可默唸“01-02-03…”計數);回彈:每次按壓後完全放鬆,避免倚靠患者胸部。
持續按壓:中斷時間不超過10秒(如換人時需快速銜接)
常見錯誤:按壓深度不足、頻率過快/過慢、未完全回彈、按壓中斷過長。
第四步:人工呼吸與AED使用(可選)
若接受過培訓:
開放氣道:仰頭擡頦法(一手壓額頭,另一手託下頜)
人工呼吸:捏住鼻孔,正常吸氣後口對口密封吹氣(持續1秒以上),觀察胸廓起伏
按壓通氣比:30次按壓後給予2次呼吸(非專業人員可省略呼吸,持續單純按壓)
AED操作:
開機:打開設備,按語音提示操作
貼電極片:一片置於右胸上部(鎖骨下方),另一片置於左腋中線第五肋間
分析心律:確保無人接觸患者,AED自動判斷是否需要電擊
電擊除顫:若提示“建議除顫”,確認所有人離開後按下放電按鈕
繼續CPR:無論是否除顫,立即恢復胸外按壓,每2分鐘重複心律分析
三、特殊場景應對策略
1. 溺水/電擊導致的心臟驟停
優先除顫:若AED可及,立即使用(此類患者對電擊反應更好),延長搶救:持續CPR至30分鐘以上(仍有復甦可能)。
2. 兒童心臟驟停
按壓深度:約胸廓前後徑的1/3(約4-5釐米),人工呼吸:更強調開放氣道(兒童氣道更易阻塞)。
3. 孕婦心臟驟停
手動左移子宮:施救者將子宮向左推移,減輕下腔靜脈壓迫,持續CPR:與普通成人操作相同,優先保障母體氧供。
四、預防與後續管理
高危人羣預警信號
反覆胸痛、心悸、暈厥,家族性猝死史或遺傳性心律失常,嚴重電解質紊亂(如高鉀血癥),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
康復期注意事項
病因治療:植入ICD(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冠脈支架等
心臟康復: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
心理支持:心臟驟停倖存者常伴焦慮抑鬱,需專業干預
社會支持:加入患者互助組織,分享康復經驗
五、全民急救:構建生命安全網
截至2025年,我國公共場所AED配置率已提升至每10萬人37臺,但公衆急救知識普及率仍不足5%。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提升社會應急能力:
參加培訓:學習紅十字會或醫療機構的心肺復甦課程(通常2-4小時);下載APP:使用“急救通”等應用,快速定位附近AED;家庭準備:高危人羣家中可配備簡易除顫設備(如便攜式AED);傳播知識:向親友普及“叫-叫-C-A-B”急救口訣(呼叫120、呼叫幫助、胸外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
結語心臟驟停的搶救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更是對人性善意的考驗。當倒地的患者等待救援時,每一雙伸出的手都是生命的希望。記住:你不需要成爲醫生,只需掌握基礎急救技能,就能在黃金4分鐘內創造奇蹟。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外科重症監護室主管護師 張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