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者無動機就業3大因素 伊甸號召相挺
伊甸基金會今舉辦記者會,呼籲大家和身心障礙朋友同一Team,成爲彼此尚勇的隊友。圖/伊甸基金會提供
身心障礙者常因隔閡被誤會、被疏遠,更因爲被視爲弱勢者,失去參與社會、付出的機會。伊甸基金會日前針對服務現場進行調查,發現「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不友善經驗」,是身心障礙者走不出家門、無就業動機的三大因素;加上家庭照顧者過度憂慮不放手,都讓障礙者更難踏出困境。伊甸「身心障礙者服務計劃」今起跑,籲大衆和障礙者同一Team,成爲彼此尚勇的隊友。
伊甸的「身心障礙者服務計劃」,今年以「我們同一Team」爲主題,希望翻轉障礙者弱勢的既有觀感,讓社會大衆認知身心障礙者跟你我一樣,若有溫柔同理的陪伴、生活自立的支持、技能培訓的機會,以及友善不歧視的環境,就有機會建立信心,發揮所長和優勢,變成主動貢獻者,成爲大家的好朋友、好同事、好隊友。
多重障礙的姵儀,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受挫,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姵儀在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的協助下,順利加入伊甸阿萬師清潔工作隊,除了積極向資深員工學習,也熱心協助同儕,遇到困難時,會和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讓打掃的任務可以順利完成。如今,她已成爲工作團隊中的核心人物。
婉怡則是一位熱愛音樂的視障者,從學校畢業後,參加許多合唱團、樂團等,她總是用心準備,背的歌詞比別人多,因此一肩擔起樂團運作的統籌工作,更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演出。不僅如此,婉怡常到學校進行生命教育分享,她的樂觀自信與付出,讓原本黑暗的視界,充滿豐富、溫暖的色彩。
據伊甸服務現場的觀察,身心障礙者走不出家門、深陷就業困境的原因,包括害怕嘗試、缺乏工作專長、擔心不被認同。特別是中途致障者,因爲無法接受自我形象改變,擔心遭受異樣眼光看待,對未來惴惴不安。
此外,家庭照顧者的態度也是影響障礙者自立的重要關鍵。因爲擔心障礙者家人外出被騙、遭霸凌對待,加上照顧者的虧欠心理,導致過度保護、不敢放手。若再加上外在環境不夠友善,交通不便利、人際互動缺乏等,都讓障礙者的重返社會之路,更加艱辛。
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表示,2024年接受伊甸生活照顧服務者共9631人次,支持性就業服務媒合成功124人次、支持穩定就業成功60人、開拓廠商共計283間。他說,「陪伴」與「培力」是支持身心障礙者重返社區的重點解方,也是伊甸在生活照顧、就業支持等服務中的關鍵核心。伊甸針對不同身障家庭的需求,提供全日型照顧、日間照顧與小作所等,對於有就業意願的身心障礙者,則有完整綿密的支持網絡,無論是職業探索、職前訓練是就業媒合、陪同面試、工作現場指導等,就服團隊用心培力,也支持着家庭照顧者。
伊甸基金會多年來提供障礙者自立生活與培力訓練,除生活照顧、重建與復能、支持性就業、視障、輔具支持等服務,也投入社區型服務,開辦精障協作模式據點、小作所及日間照顧中心,並關注障礙者心理健康,力倡身障平權,盼障礙者終能融入社區、參與社會,成爲你我尚勇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