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男/當AI會看相
好友老張有位美麗的女同事,多年來感情路不是很順遂,至今仍小姑獨處。關心其終身大事的媽媽帶她去看面相,面相老師仔細端詳了半天后說道:「妳只要往南發展,感情絕對有出路!」正當這位美女陷入長考時,媽媽一句話馬上就點出了重點:「妳就是太靠北了!」
雖說是個笑話,但從面相就可看出這人的特質與未來,也是滿神奇的。最近AI的發展,也有類似的進展。一篇來自華頓商學院、耶魯和印第安納大學學者的研究論文,團隊運用神經網路模型,分析近十萬名MBA畢業生的照片,從中萃取出Photo Big 5:從臉部預測出的五大人格特質(開放性、責任感、外向性、親和性、神經質),結果發現這套人格特質不僅準,而且比起學歷、GPA、GMAT更能預測薪水、升遷與職涯軌跡。
基本上,在AI演算法眼中,人臉不只是視覺,更是數據。這項研究的最大震撼,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它可能引發的管理邏輯轉變。例如面試不再行禮如儀,而可能只是用照片請AI先跑一輪;人格不再只靠問卷測試,AI能快速篩出穩定型人才;而誰會留下來?誰會晉升?AI能先給你一張「地圖」。或許你也可以這樣解讀:過去我們靠「看人」,現在AI幫我們「看透人」。
不過,當我們把人格預測交給一個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演算法時,組織是否也交出了我們的判斷力?因此,企業領導者應該要自我提醒:
首先,別太快陷入精準的誘惑。Photo Big 5雖然在研究中顯示高預測力,但其背後所倚賴的,是臉部特徵與人格之間的統計關聯。換句話說,它預測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看起來像什麼樣的人」。這會讓我們掉入一個陷阱,「相似」就等於「一樣」嗎?
別忘了,那些曾被錯看爲「怪咖」的創新者、不按常理出牌的企業家,他們的臉上可能沒有外向的微笑、也沒有討喜的眼神,但正是他們顛覆了世界。企業若過度依賴這類工具,可能會錯過那些「不看臉色辦事」的人才。
其次,當企業一邊強調多元與包容,一邊卻用AI判斷員工臉上的「親和力指數」是否夠高?這難道不是一種高科技版的面相歧視?尤其在ESG正成爲企業競爭力與信譽的關鍵指標時,使用AI人格判別技術,是否觸犯了隱私與平等機會的倫理底線?
最後,從管理創新的觀點來看,與其用AI來篩掉「看起來不對的人」,不如用AI來幫助每個人看見更好的自己。亦即運用這類技術進行「員工潛能地圖」設計,協助員工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對職涯的影響,讓人適其位、人盡其才。
綜言之,AI不該是裁判,而應是賦能的教練。企業的責任,是建立一個人機共好、協作共創的發展環境,而不是AI篩選、人類配合的單向選拔機制。AI能從臉看出性格,令人驚歎;但當科技愈來愈能「看透人」,我們更應自問:我們還能「看重人」嗎?(作者爲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臺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