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鉅額拋售潮,A股或迎來新機遇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ETF鍊金師)
在2023年的市場環境中,債券市場出現了顯著的拋售現象,尤其是10年期國債期貨下跌1.16%,而30年期國債期貨則大幅下滑2.4%。這一波動使得許多債券投資者感到困惑:在經濟狀況不佳、央行降息的背景下,債市爲何會表現得如此疲軟?
許多債券投資者對股市的反彈表示不滿,認爲股市的上漲無視基本面,導致債市受到衝擊。然而,股市的強勁表現與債券市場的疲軟之間存在一個共同的原因。理解這一原因對於分析當前市場走勢至關重要。當前,債市中有超過一萬億的資金在等待拋售,而股市則同樣吸引着大量資金的涌入。這種資金流動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境外市場。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境外銀行在7月份減持了約400億美元(約合2900億元人民幣)的國內債券,這一拋售力度使債市承壓。此外,5月和6月境外銀行的拋售行爲也日益明顯,且強度持續加大。市場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境外銀行還有多少債務未清算?這一切可以追溯到本輪套息交易的開始。
根據分析,自2023年開始的債市走勢與經濟並無直接關聯,主要是受美國加息和國內降息的影響。資本的外流壓力促使央行採取相應的對策,通過大行提供人民幣掉期點,境外銀行可通過“做多國內債券+做空遠期人民幣”的套利交易獲取收益。這個組合在巔峰時期的收益率一度達到8%,遠高於同期的美元存款利率。這一策略促進了流向境外的資金迴流國內,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
然而,隨着中美博弈的變化以及美聯儲進入降息週期,國內房地產風險逐漸緩解,決策層開始注重內需的提升,這一轉變促使央行逐步減少掉期點的補貼,境外銀行的套利收益隨之下降。境外銀行的債券拋售壓力不斷加大,已經開始拆除套息組合。
截至目前,本輪套息交易高峰時境外資金曾增持國內債券近1萬億元,目前仍有約5000億元的資金在外,預計在8月份也將繼續拋售。若非央行通過貨幣投放進行對衝,債市的跌幅可能會更加嚴重。
與此同時,儘管境外銀行在進行套息交易,客戶資金來源多樣,包括外資和國內居民。特別是那些賺取外匯的外貿企業,他們的資金並未結匯回國,而是存放在境外銀行。當美聯儲開始降息併產生不確定性時,這些資金將逐步返回中國市場。儘管央行希望控制資金迴流速度,保持市場穩定,但這些資金在去年9月後逐漸迴流,同時也助長了國內股市的反彈。
進入股市的主要力量多爲高淨值羣體,包括私募和融資融券投資者,普通投資者則相對滯後。展望未來,境外資金的迴流將爲經濟復甦注入新活力,股市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行情。而對債市來說,即使不出現大規模的熊市,未來也難以再度繁榮。外資的拋售行爲實際上只是短期催化劑,隨後的經濟復甦將對債市構成更大的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科技行業的投資顯得尤爲重要。早在年初,就曾提出多配股票、少配債務的建議,尤其是重視短債和貨幣基金的配置。在科技投資方面,可以考慮投資於科創AI ETF。該ETF是市場上規模最大的科技創新ETF,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其行業配置均衡,涵蓋軟硬件領域,分散風險度合理。
科技行業的投資需謹慎,因爲個股波動性較大,建議投資者在入場前制定好投資策略,明確賣出邏輯。隨着美國科技企業的不斷創新,國內市場也將迅速跟進技術進步。此外,近來美聯儲放出降息信號,也將爲科技行業帶來利好。投身科技投資的讀者應充分認識到市場的波動性,同時做好倉位規劃,以應對未來市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