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翻新!“刷臉”就能拿報酬,兼職成了電詐“工具人”

“零經驗、免培訓”招聘兼職,實則利用求職者身份信息註冊各類金融軟件賬戶。

這類“兼職”門檻不高卻套路滿滿——“刷臉”完成某些軟件註冊,即可獲得報酬。此後,這些賬戶被用於綁定境外“洗錢”平臺,進行轉移、清洗賭博、詐騙等違法犯罪所得資金。而實名註冊的各類社交賬號,則被不法分子以每個40至50元的價格販賣給“引流”犯罪團伙。

8月26日,上海警方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披露,警方連續打掉兩個爲電信網絡詐騙集團提供幫助的犯罪團伙,抓獲64名犯罪嫌疑人,查獲手機、電腦等作案工具500餘臺,涉案金額逾1400萬元。

無需工作,“刷臉”即可獲得報酬

今年4月,小陳向上海閔行警方報案稱,他根據網絡推廣信息至某公司應聘日薪200元的“兼職”,現場工作人員以匹配職位、註冊賬號、發放工資等各類理由,要求小陳上交身份證、銀行卡和個人手機,還讓他操作人臉識別等步驟,察覺異常的小陳立即選擇離開並報警求助。

接報後,警方發現轄區有多起涉及“兼職”類的求助舉報線索指向該公司,且一起在偵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中涉案賬戶的開戶人也曾在該公司做過一天“兼職”。民警發現,該公司每天有大量求職者進出,而所謂的“兼職”無需實際工作,僅需配合業務員通過“刷臉”完成某些軟件註冊,即可獲得報酬,遂初步認定該公司極有可能是一個涉詐“幫信”窩點。

7月24日,警方展開收網行動,當場抓獲團伙頭目、現場接待、“水房”洗錢操作員等犯罪嫌疑人40餘名。

經查,4月以來,該團伙通過互聯網以“App推廣”“零經驗、零門檻”等標籤發佈招聘信息,並利用求職者身份信息註冊網銀、數字錢包、第三方支付賬戶。隨後,該團伙將獲取的賬戶綁定境外“洗錢”平臺,用於轉移、清洗賭博、詐騙等違法犯罪所得資金,並從交易中抽取2%作爲獲利。此外,該團伙還將求職者實名註冊的各類社交賬號,以每個40至50元的價格販賣給“引流”犯罪團伙,用於發佈涉詐信息。目前,該團伙中4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已被閔行警方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打着“電話營銷”幌子,推廣涉詐App

6月,董女士向閔行警方報案稱,她在接到一通薦股的“電話”後關注了某“公衆號”,並添加了一位“老師”的微信,在對方指引下下載了一款所謂“投資理財”的軟件,結果遭遇詐騙。

接報後,警方發現了另一個以“招聘兼職”爲名,實施不同手法的“幫信”犯罪“引流”團伙。該團伙發佈“電話營銷”等兼職信息招募人員,要求求職者提供實名註冊的電話卡,或以求職者的身份信息辦卡後方能入職,已有多起電信網絡詐騙案件與該團伙推廣的“公衆號”有關。7月底,專案組跨省市同步行動,成功打掉這個由犯罪嫌疑人王某操控、設有多處“引流工作室”的犯罪團伙。

經查,該“兼職”工作分爲“日結”和“底薪+提成”兩種模式。“日結”無需實際參與撥打電話,在上交電話卡後即可獲得150元的報酬。“底薪+提成”則是經話術培訓後,通過撥打“營銷電話”推廣所謂“理財公衆號”,根據目標客戶關注“公衆號”的情況獲得報酬。4月以來,該團伙利用求職者提供的電話卡實施“引流”,讓求職者冒充股票機構的工作人員撥打電話,誘導受害人下載僞裝成正規金融理財軟件的涉詐App,最終導致多人被騙。

目前,這一團夥21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已被閔行警方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俞金旻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