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還寒,“一老一小”該注意什麼

來源:光明日報

【幸福處方】

春回大地,自然界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此時也是人體調養的大好時機。需要注意的是,冬去春來,乍暖還寒,免疫力相對低下的“一老一小”,容易讓病毒、細菌乘虛而入,進而引發各種疾病。

“一老一小”該如何順應自然規律,養生防病?來看看專家給出的飲食、作息、運動、情志調理等方面的春季調養建議和干預措施。

養肝健脾同時潤燥

“從中醫角度講,四季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律,天人相應,人也與之相應。”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張晉說,春天陽氣升發,而春季與肝相應。肝主疏泄,如果肝血不足,就會出現疲乏困倦;如果疏泄失調,就會出現肝氣鬱結,同時也有可能出現肝火上炎,肝氣還可能影響到脾胃。所以,春季養生要養肝健脾同時潤燥。

“飲食方面,春季應‘省酸增甘以養脾’。”張晉說,辛甘發散爲陽,辛味和甘味的食物加在一起有助於陽氣升發。但要避免過度食用酸澀的食物,以免影響肝氣升發,“可以注意多吃香椿芽、蘿蔔、芥菜、薺菜等”。

“要調整作息,在春三月裡,要夜臥早起,儘量在晚上11點以前入睡,早晨7點以前起牀。”張晉建議,外出活動時,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這樣比較輕柔的活動,防止過度出汗。

“春季要特別注意情志調理。”張晉介紹,春季不論是肝火上炎還是肝氣鬱結,都可以試試“三花代茶飲”,即用玳玳花、玫瑰花、白梅花泡水喝,可以疏肝解鬱,還可以行氣,有助於春季情緒的調整。

兒童注意傳染病防護

“天氣轉暖,病毒和細菌也開始活躍起來,所以,春季是流感等傳染病高發的季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李敏提醒,兒童要尤爲注意,做好個人防護。

李敏介紹,民間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的諺語,這句話很形象地說明了春天的氣候特點,所以後來纔有了老話“春捂秋凍”。“當然,脫要稍晚,捂要適度,要根據氣溫變化穿脫衣服。”

“春天風大、風乾、物燥,一些人會出現口脣乾裂、咽乾口渴的症狀,因此一定要保證足夠的飲水,多吃蔬果,尤其是孩子。”李敏說,如果出現發熱、咽痛等風熱證候,可用一些藥食同源的小草藥,例如用菊花、蘇葉、陳皮煮水代茶飲,既可以疏風清熱,還可以散寒,同時具有和胃的作用,“如果食慾不好,可以加點炒山楂、炒麥芽,如果口乾明顯,也可以加點百合和麥冬”。

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內外兼治

春季急性呼吸道感染高發,中醫對此類疾病的治療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牀經驗。李敏表示,不論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還是恢復期,都可以應用中醫手段來治療,只是需要辨別疾病類型和嚴重程度,再根據特點選擇單純用中醫藥治療,還是採用中西醫協同的方式。

李敏告訴記者,臨牀實踐已有多項研究證明,中醫藥在退熱、化痰、減少肺炎支氣管灌洗,以及防止轉爲重症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恢復期,中醫藥可促進身體全面康復,防止因爲恢復不力,在短時間內再次發病。

“除了常用的服藥內治法,還可以採用外治法,在家做做推拿,例如‘頭面四大法’,可退熱、化痰;如果咳嗽,可以清肺經、揉膻中、擦肺腧;也可以擠痧,就是在後背脊柱兩旁的足太陽膀胱經上,取肺腧、心腧、膈腧、肝腧這四個穴位,用兩個手的食指和拇指,在穴位上把皮膚和肉稍微用力擠出痧點,像小星星一樣,這樣擠痧能起到退熱作用,而且安全,不會讓皮膚受損。”李敏說。

專家提醒,春季發燒感冒咳嗽時,一定要注意排便情況,保證大便通暢。中醫有句話叫“肺和大腸相表裡”,也就是說肺熱可以從大腸而出,通過排便的方式把肺熱泄下來。反之,如果胃腸積熱,也會加重肺熱。

老年人學會“三層洋蔥穿衣法”

老年人往往正氣不足,很容易疲乏無力、不耐寒冷,冬春轉換,很多老年人擔心衣服脫得過多受風寒,就嚴格“春捂”。

“臨牀和生活中,常見到有老人因穿衣過度而出汗,出汗過多就容易出現腠理疏鬆,反而會感受風寒之邪。”張晉建議老年人選擇“三層洋蔥穿衣法”,也就是在內層穿一些容易速幹排汗的衣物,在第二層穿一些保暖類衣物,由於春天風大,在最外層穿一些防風避寒的衣物。外出最好戴上帽子、圍巾,保護好肩頸部、關節和頭部。過敏體質的人羣,建議外出時戴上口罩。

睡前兩個小時避免吃喝太多

中醫認爲“胃不和則臥不安”。張晉建議,老年人在睡前兩個小時不要吃太多,也不要喝太多水,以免影響胃的消化和吸收。

她解釋說:“老年人的脾胃相對較弱,晚餐儘量要吃烹煮糜爛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負擔。老年人本來就容易尿頻,如果睡前兩小時喝水太多,反而會頻繁起夜影響睡眠。”

此外,中醫認爲“心主神明、心藏神”。

專家表示,晚上睡不好通常是心事太多,建議老年人在睡覺的時候,睡眼先睡心,即眼睛閉上了心要寧靜安詳,可以選擇聽一些音樂,或者讓周圍的環境安靜下來,再配合呼吸訓練,以改善睡眠。

(記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