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新疆的22年時光裡,苟熹陪伴了一屆又一屆學生——三尺講臺匠心育桃李
(原標題:紮根新疆的22年時光裡,苟熹陪伴了一屆又一屆學生——三尺講臺匠心育桃李)
窗外豔陽高照,室內穿着統一校服的孩子們正目不轉睛地盯着老師手中的電錶,“同學們來觀察它的變化……”苟熹正圍繞多用電錶的特點及如何使用多用電錶講授知識。
“這些教學設備都是平時我自己做的。”在苟熹家中,書房內大大小小擺滿了工具,從這些工具下誕生的,是他每堂課需要的教具。
2003年,響應國家“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剛畢業的苟熹踏上了向西的火車。
“沒想那麼多,大學讀的就是教育專業,在哪兒都是教書育人。”苟熹笑着說。這一待就是22年,憑藉着對工作的熱情和付出,苟熹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小學實驗教學能手、自治區高中物理名師培養工作室主持人等稱號,2024年他更是獲得了“開發建設新疆獎章”榮譽稱號。
“這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希望它的發展能越來越好。”從“枸杞之鄉”寧夏而來的苟熹,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枸杞之鄉”安家落戶。
“教具讓物理變得有趣簡單”
“剛上講臺那會,經常向前輩老師請教,聽老教師的課,邀請他們也來聽我上課,雖然很緊張,但這種方式進步最快。”苟熹說,“在交流中,我才得以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2003年,苟熹成爲精河縣高級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
從最初的練膽量、找方法,到後來能夠獨當一面,成爲班主任。隨着閱歷的增加,苟熹對學生和教材的瞭解更加深入透徹,“我發現,上課講知識點學生記得住,但不會應用”。於是,他壓縮備課時間,將更多重點放在對課本、課件、教具的挖掘上。
“讓生活中的物理走上課堂,不僅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也能更方便幫助他們增加記憶點。”通過事例對照、課堂討論、教具教學等方法,苟熹的課堂激發了學生的物理興趣,讓他們愛上了物理。
“苟熹老師上課是實踐和教學相結合,讓我們理解起來更加容易,而且老師也很有耐心,下課對我們的問題都會一一解答。”精河縣高級中學學生蘇安煦說出了學生們的心聲。
同時,他製作的教具也多次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科技大賽上獲獎,多篇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他的錄製課在“一師一優課”中多次被評爲省級優課。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剛開始,我大部分精力都在教學上,但發現怎麼使勁總有孩子的成績提不上去。”苟熹撓着頭說,“後來,我逐漸開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況。”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些孩子缺少目標,有些孩子缺乏自信,還有孩子純屬於性格活潑好動……”於是,苟熹開始利用互聯網尋找“解惑”之道,“還真讓我找到了,一個名爲《第一書記》的節目。”
一段時間內,苟熹的手機裡全是“第一書記”的故事,以他人的故事激勵學生內在的潛力。“孩子們接觸的人很少,瞭解不了太多的生活百態,我就以這些真人真事讓孩子找到志向。”苟熹說。
而面對那些性格活潑好動的孩子,苟熹便化身爲“監督員”,每天早上8點到校,從早操開始跟着學生一起,一直到晚上放學。“我們家小孩兒都在吐槽,爸爸陪哥哥姐姐太久了。”他笑着說。
然而,時代的不斷迭代讓教育也發生了變化。“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也更加註重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作爲班主任,苟熹瞭解每個孩子的情況,學生的一點點變化,他都十分上心。
“當時有個小姑娘,也是因爲家庭的原因,一段時間她意志消沉,對學習總是提不起勁,我問情況,她總說沒事,但是狀態不好。”苟熹回憶道,“我自己也有女兒,她也有困惑的時候,我也希望孩子能遇到一個好老師引領她。”
於是,苟熹組織談心活動、走進學生家裡、講自己的成長故事等方式,潛移默化中逐漸打開了學生心扉。“後來她主動講了自己的困惑,我和家長一起幫她解決困難,後來這個孩子考上了醫科大學。”苟熹欣慰地說。
“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
紮根新疆的22年時光裡,苟熹陪伴了一屆又一屆學生,對遠方的家人卻時感歉意。幾年前,在母親病重時,他匆匆趕回老家,但因放心不下即將高考的學生,僅在家4天便又匆匆返回崗位。
正是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讓有着“鋼鐵巨人”般意志的他倒在了講臺上。
2018年11月初,苟熹在值完夜班後直接趕赴課堂,結果在上課時突發腦卒中,迅速被送往醫院救治。
“醒來第一反應就是別嚇着孩子們,之後才發現自己右腿沒法正常走路了。”他說道。
當時,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位兢兢業業的老師將無法站上講堂。不承想,憑着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半年後,苟熹再次站到了講臺上。
“能不能好起來,我努力了才知道。”想起那段康復時光,他激動地說,“再說了,我是老師,遇到困難要以身作則,以後還能給孩子們講,鼓勵他們也要迎難而上。”
在熱愛的崗位上發光發熱,讓苟熹收穫了不少榮譽。如今,再談起是否想要回到家鄉寧夏,苟熹卻笑着說:“新疆瓜果飄香,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