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聘的風”吹到劉格菘,旗下產品增聘2位基金經理,行業增聘大潮意味着什麼?

財聯社3月25日訊(記者 封其娟)今年以來公募產品增聘動作頻繁,知名基金經理在管產品的增聘更是引人關注。

3月24日晚間,劉格菘旗下廣發小盤成長(LOF)最新公告稱,同時增聘陳韞中、吳遠怡爲基金經理。劉格菘2017年6月便擔任該產品基金經理,累計任職時長7年又280天。至此,劉格菘目前6只在管產品中,已有半數與他人共管。

截至去年年末,廣發小盤成長(LOF)資管規模爲58.35億元,陳韞中、吳遠怡在管總規模分別是57.95億元、117.67億元。接管該產品後,陳韞中在管規模將首破百億;此次增聘,也是吳遠怡加入廣發基金以來,第3次參管劉格菘不同產品。入職1個月後,吳遠怡便因參管劉格菘旗下廣發創新升級直接晉升百億基金經理。

目前來看,被增聘後再獨立管理產品,已是陳韞中入職廣發基金以來的成長路線。吳遠怡目前在管6只產品,除了與劉格菘共管的2只產品,其餘4只均是獨立管理,其中2只分別接棒劉格菘和3月離任的張東一。

從任職回報來看,增聘陳韞中、吳遠怡也不無道理。wind數據顯示,除了與劉格菘共管的廣發創新升級,在二人任職期間,旗下產品均取得正收益,且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居前。而劉格菘旗下6只產品近3年來均虧超30%,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居中後段,還有產品排在後10%。

此次增聘成就一位百億基金經理

資料顯示,陳韞中已擁有9.2年證券投資管理經驗,2019年2月加入廣發基金,曾任研究發展部行業研究員。自2021年下半年起,陳韞中開始參管產品。此前,陳韞中歷任上海南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任研究員、上海南垚資產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研究部任研究員。

目前由陳韞中管理的廣發科技動力,接棒自李耀柱,去年5月,該產品增聘陳韞中爲基金經理,在共管200多天後,李耀柱於今年1月因工作安排卸任,由陳韞中獨立管理;2021年9月,廣發中小盤精選增聘陳韞中與李耀柱共管,2022年9月李耀柱卸任,在陳韞中獨立管理該產品期間,收益率爲11.16%;自廣發成長啓航成立起,陳韞中便獨自管理該產品,至今任期1年多。

由此,陳韞中目前獨立在管上述3只產品。wind數據顯示,在陳韞中任期內,旗下3只產品均獲正收益,廣發科技動力、廣發成長啓航、廣發中小盤精選收益率分別爲28.66%、64.47%、11.45%,回報排名依次爲118/958、22/4204、70/2255。除了第1只產品,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前15%,其餘2只產品均排在前5%左右。

截至去年年末,陳韞中旗下3只產品在管規模爲57.95億元。接管廣發小盤成長(LOF)後,陳韞中在管規模將首破百億。

可以看到,陳韞中入職廣發基金後,每次被增聘爲基金經理的產品,均由李耀柱在管。對於吳遠怡而言,與劉格菘搭檔更多,目前在管產品中有一半是劉格菘在管或曾經在管產品。

劉格菘旗下3只不同產品先後增聘吳遠怡

實際上,吳遠怡入職廣發基金1個月,便已躋身百億基金經理陣營。

據公開資料,吳遠怡至今已擁有13.4年的證券投資管理經驗。2020年8月加入廣發基金,次月便參管產品。履歷顯示,吳遠怡曾歷任申銀萬國研究所股票研究員,惠理基金(香港)權益高級研究員、副基金經理,國壽資產股票部權益投資經理。

追溯發現,吳遠怡入職廣發基金參管的前2只產品,均是劉格菘當時在管產品。這也解釋了,入職1個月後吳遠怡唯一在管產品規模已有145.55億元。這個階段,劉格菘在管總規模也在歷史高點附近。

2020年9月,廣發創新升級增聘吳遠怡,與劉格菘、費逸3人共管該產品。200多天後,費逸卸任該產品,由吳遠怡、劉格菘2人共管;2020年11月,廣發科技創新增聘吳遠怡,與劉格菘共管。180天后,劉格菘卸任,該產品由吳遠怡獨立管理至今;2021年11月至今,吳遠怡獨立管理新發產品廣發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任職超3年;一年後,張東一旗下廣發價值核心增聘吳遠怡。不到一年,張東一卸任吳遠怡獨立管理該產品;另外,廣發成長領航一年是吳遠怡第2只新發產品,獨立管理超2年。

這些產品中,目前僅廣發創新升級與劉格菘共管,其餘4只產品均已是吳遠怡獨立執掌。截至去年年末,吳遠怡旗下5只產品總規模爲117.67億元。

據wind數據,在吳遠怡任期內,除了廣發創新升級虧損33%並在同類產品中排在後10%,廣發成長領航一年、廣發價值核心、廣發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廣發科技創新均取得正收益,收益率分別爲39.76%、49.16%、41.86%、38.38%,在同類產品中均排在前4%,廣發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還排進了前1%。

此次增聘,已是吳遠怡加入廣發基金以來,第3次參與管理劉格菘在管產品。接管廣發小盤成長(LOF)後,吳遠怡目前在管產品共6只,其中2只產品正與劉格菘共管。

年內840只產品增聘基金經理,近六成爲多位共管

據wind統計,截至3月24日,共計1150只產品(包括2025年新發產品)出現基金經理變動。這其中,840只產品增聘了共計647位基金經理,其中423只產品在增聘前已配有基金經理,另外417只產品中或有2025年新發產品,或是增聘同時原基金經理卸任。

經過增聘,這840只產品中,有473只產品目前採取“雙基金經理”或“多基金經理”的共管模式。

wind數據顯示,已增聘基金經理的840只產品來自130家公募機構,其中,年內至少有10只產品增聘基金經理的公募有30家。招商基金、天弘基金、嘉實基金各有43只、29只、27只產品增聘基金經理,富國基金、廣發基金、交銀施羅德、平安基金、華夏基金、銀華基金等均有至少20只產品增聘基金經理。

從產品類型看,這840只產品中,各類債基、指數類產品佔比最多,分別有319只、257只。另外,剔除QDII,年內有153只主動權益類產品增聘基金經理。

實際上,無論從監管方向,還是參照美國資管市場,以及國內業界共識,多基金經理共管已成趨勢。

今年3月中旬,多則關於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初稿的主要細則在業內流傳,其中包括 “要建立逆週期調節機制,加大對‘押賽道’等短期行爲的監管;約束單個基金經理管理產品的數量和規模”。有接近監管人士向媒體證實了相關內容已經經過監管層和業內高管現場交流。

去年3月,在《 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中已提及“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強化‘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

甚至早在2022年4月發佈的《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已提出“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臺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提高投研人員佔比,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

美國共同基金市場發展至今,共管模式已成爲主流。據中金量化團隊統計,目前,美國共同基金有超過半數由不少於3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單基金經理模式僅佔比15%左右。分類型來看,配置型基金應用多人共管模式的比例高於權益、固收型基金。

業內人士認爲,隨着A股迎來全面註冊制時代,爲應對個股進一步分化,不少基金公司在提升投研能力的同時,爲破解單一基金經理管理模式的投資侷限性,也在積極探索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這種共管模式能夠較好地發揮各個基金經理的優勢,通過多資產多策略提升組合風險收益比。但也應關注到背後可能存在的分歧問題,因此組合基金經理需建立定期的溝通機制,在明確統一的組合管理思路下各司其職,纔有可能保證產品收穫長期穩健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