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縣:以“特”做文章 “金果”富一方

初秋時節,澤州縣田野間鋪展着一派豐收盛景。在高都鎮西劉莊村潤澤園合作社,圓潤飽滿的火龍果垂掛枝頭,淡淡的果香在空氣中瀰漫。“多年來,我們通過改良土壤酸鹼度、調控大棚溫溼度等措施,摸索出一套適合本地的種植技術,不僅讓火龍果產量逐年提升,品質也更加穩定。”負責人王挪富介紹,目前火龍果已進入盛果期,年畝產達2500公斤,吸引了周邊市民前來採摘遊玩,爲當地鄉村旅遊增添了新亮點。

相鄰的東劉莊村農兆福合作社裡,藍紫色的西梅綴滿枝頭,在訂單銷售、採摘體驗和西梅釀酒等多渠道發力下,效益較往年翻了一番。北義城鎮寶義興生態園的新疆西州蜜瓜同樣喜獲豐收,依託高效物流體系遠銷全國各地,“澤州蜜瓜”在全國市場漸漸打響口碑。

“引進新品種不只是爲了豐富貨架,更要通過品種改良拉長產業鏈條,讓土地結出更多‘金果子’。”澤州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特色果品種植上,當地不僅注重“引進來”,更着力“育得好”“賣得俏”,南嶺鎮葛萬村的梨產業就是典型例子。

葛萬村素有“梨鄉”美譽。近年來,該村在原有酥梨種植基礎上,積極引進各類早熟梨品種,實現了品種多元化。如今,十多畝早熟梨正值採摘旺季,每天有500公斤新鮮梨子運往各地市場。負責人秦鳳說:“通過填補品種空白,咱們的梨從初夏到深秋都有鮮果上市,再加上‘線上+線下’同步發力,銷量已達1.3萬公斤,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從西梅的深加工增值到火龍果的南果北種,從蜜瓜的遠銷各地再到早熟梨的多元發展……近年來,澤州縣因地制宜創新發展農業產業,積極引入智能溫控、滴灌系統等現代化農業技術改良品種與土壤,不斷推進設施農業提檔升級;大力實施丹河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太行農副產品物流園等重點項目,推動農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填補了區域農產品的空白,更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讓澤州在特色農業與生態農業融合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如今,隨着特色種植產業蓬勃發展,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鄉村面貌也煥然一新。未來澤州將繼續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徑,讓更多“金果”落地生根。(鄭璐 張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