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不去了:不想給美俄談判提供"合法性"

綜合烏通社、法新社等2月18日報道,在俄羅斯與美國在沙特阿拉伯就烏克蘭局勢、改善兩國關係等問題舉行單獨談判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佈將自己原定次日(19日)訪問沙特的行程,推遲到下月10日。

“我們沒有被邀請參加在沙特舉行的俄美會晤。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意外——我想這對很多人都是——我們是從媒體上得知這個消息的。”澤連斯基18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會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後說,“我不希望發生任何‘巧合’,這就是我不去沙特的原因。”

路透社18日援引消息人士說法稱,烏克蘭此舉是“不想讓在利雅得發生的任何事情顯得合法化”。據澤連斯基說,他已就此向沙特方面取得理解,雙方同意將訪問推遲到3月10日。

澤連斯基當天還重申,反對“在沒有烏克蘭參與的情況下就如何結束烏克蘭戰爭做出決定”。

他強調,任何促成衝突結束的努力都應該是“公平的”。“烏克蘭、廣義上的歐洲——包括歐盟、土耳其和英國——都應該參與對話,並和美國一起制定關於我們這一地區未來所需的安全保障。”據悉,美國政府烏克蘭和俄羅斯問題特使凱洛格當地時間18日晚將前往烏首都基輔訪問。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8日,土耳其安卡拉,埃爾多安(前右)與澤連斯基(前左)在總統府出席簽署雙邊協議的儀式

澤連斯基原計劃16日起訪問阿聯酋、土耳其、沙特三國。烏克蘭總統辦公室網站18日消息說,有助結束俄烏衝突的“全球進程”是澤連斯基和埃爾多安18日會談的“關鍵議題之一”。烏方稱,兩人在該議題上交換了意見,討論了現實前景,並談到了土耳其在烏安全保障方面的作用。

埃爾多安在會談後的聯合發佈會上強調,土耳其願意爲俄烏衝突的和平解決提供一切支持,並表示土耳其是俄烏及美國未來可能會談的“理想東道國”。2022年3月,俄烏衝突爆發初期,俄烏談判代表曾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直接談判。埃爾多安回顧稱,這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點,也是雙方最接近達成協議的平臺”。

法新社指出,這是澤連斯基自衝突爆發以來第三次訪問土耳其,在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同俄羅斯“破冰”後,澤連斯基似乎有意以此鞏固基輔地位。土耳其一直和俄羅斯保持着良好關係,迴避了西方國家主導的對俄製裁,但也向烏克蘭提供了無人機。土耳其與沙特、阿聯酋共同促成了數次俄烏換囚。

上週,特朗普先後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澤連斯基通話,俄美兩國隨即宣佈將就結束俄烏衝突開展“緊密合作”,並派遣各自團隊“立即開始談判”。18日,兩國外長率領的代表團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長達4個半小時的會談,並就解決兩國間“棘手問題”和結束俄烏衝突等達成四點共識。

這是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美之間首次廣泛接觸。美國務卿魯比奧18日會後說,這只是對話的開始,但將爲兩國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合作提供“絕佳機會”,“希望這將有利於世界,並從長遠來看改善我們的關係”。俄外長拉夫羅夫也表示,對話“非常有用”,“我有理由相信,美方已經開始更好地理解我們的立場”。

魯比奧和拉夫羅夫的會晤旨在爲特朗普和普京的峰會鋪平道路。會談結束後,俄羅斯總統助理烏沙科夫表示,目前很難談論具體會晤日期。俄美雙方團隊需要開展密切合作,爲兩國總統會晤創造條件。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華爾茲則稱,他認爲可以在未來幾周內安排元首會晤。

文 觀察者網 楊蓉

來源|觀察者網

延伸閱讀

“歐洲官員表示,他們明白特朗普的意思——管好自己的防務,少指望美國人幫助。”在今年舉行的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一個核心問題在會場上空盤旋:如果美國軍隊縮減其存在,或者乾脆打包走人,誰將成爲歐洲大陸的安全保障者?

“政客新聞網”歐洲版當地時間2月16日撰文指出,面對美國表露丟棄歐洲之意,北約正急於在內部尋找新的“帶頭大哥”,特別是在美國政策主張頻繁變動之際,雖然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對於如何保衛歐洲都各有盤算,但卻幾乎無人敢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

“這個人是誰?”立陶宛議會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主席、前北約官員吉德里馬斯·耶格林斯卡斯(Giedrimas Jeglinskas)提醒道:“現在,要想真正在談判桌上佔據一席之地,就必須擁有某種形式的硬實力作爲後盾。”

可現實情況是,無論是在軍費、兵力、配合等方面,歐洲國家卻拿不出這樣的硬實力。報道稱,在過慣了依賴美國的日子後,一旦歐洲再度爆發戰事,這些國家可能仍然更加依賴美軍能夠跨越大西洋派遣部隊。

在特朗普政府眼中,歐洲有像德國一樣的“眼中釘”,也有像波蘭這樣的“模範生”,而一些美國政客也仍在敲打歐洲“自己管自己”。“歐洲將意識到,‘天哪,我們得靠自己了’。”一名前北約官員如此說道。而另一名德國官員則說:“我們談論警鐘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我們一直在按暫停鍵。”

法國總統馬克龍、波蘭總統杜達和德國總理朔爾茨 資料圖

國防開支沉重

目前來看,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但柏林方面最新的國防計劃要到本月晚些時候大選結束後才能揭曉;隨着美國的退出,英國目前已接管了烏克蘭防務聯絡小組;波蘭現在的軍事實力位居北約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土耳其;而意大利則負責領導北約的一支快速反應部隊——“盟軍反應部隊”。

對於歐洲大陸而言,如今這種關係上的轉變,正值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隨着俄烏衝突的持續,北約東線的盟國正實時關注着戰況。

一名北約官員稱,北約已開始改變其防務計劃,減少從美國獲得的軍事資產份額,並將負擔轉移給歐洲。歐洲各國軍隊預計將有能力部署一個擁有2萬至4.5萬名士兵的軍團級部隊,規模與在波蘭設有總部美國陸軍第五軍團相當。

與此同時,國防預算也在隨之上升。北約的國防開支目標正在從GDP的2%上升到“遠遠超過3%”,這是北約秘書長呂特告訴“政客新聞網”歐洲版的信息。

目前,美國在歐洲部署的軍力達8萬人,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這一數字增加了25%以上。北約的歐洲支柱國家和英國每年在國防上的支出約爲4600億美元,約佔五角大樓預算的一半。

本週訪問北約組織的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表示,美軍目前仍存在於歐洲,但“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後會怎樣,是更大範圍討論的一部分”。

大多數的歐洲人,都不難理解其中的弦外之音。“美國的立場很明顯,它不在歐洲。”一名前北約官員表示,“歐洲將意識到,‘天哪,我們得靠自己了’。”而這,也成爲了今年慕安會期間的主要話題,各國政要、外交官和安全官員都在私下討論,試圖理解特朗普政府本週發出的訊號。

英法德各自力有不逮

正是由於形勢的緊迫性,以至於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2月17日召集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在巴黎商討地區安全問題,這也表明,他迫切希望成爲領導者,帶領迷茫的歐洲找到方向和出路。

當地時間2月17日在巴黎商討地區安全問題的歐洲主要領導人 歐洲媒體圖

在今年夏季於荷蘭海牙舉行本年度北約峰會之前,北約正向其所有成員國尋求擴充一支雄心勃勃的新型快速反應部隊的規模,據稱該部隊成型後可在10天內派遣10萬名士兵對俄羅斯的襲擊作出反應,並在六個月內部署多達50萬名士兵。

然而,這遠遠超出了英國、法國或德國各自所能觸及到的能力範圍。

“現在要求各國挺身而出。”前美國駐北約大使伊沃·達爾德(Ivo Daalder)說,“德國人恐怕不會挺身而出並不惜一切代價。問題是,我們如何集體做到這一點呢?”

一名來自北約國家的安全官員認爲,他們可能會看到英國、丹麥和荷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爲它們是長期的北約成員國,一直支持烏克蘭並增加了自己的國防開支。

另一名北約國家的國會議員也認爲,英國顯然適合領導北約發揮更大作用,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John Healey)上週已接任烏克蘭防務聯絡小組組長一職,這是三年來美國國防部長首次沒有主持該小組的月度會議。

“不依賴美國,也是個機會”

“政客新聞網”歐洲版擔心的是,如果特朗普政府下令大規模撤離歐洲大陸,英國和歐洲各國軍隊將沒有足夠的兵力來填補這一空缺。在提供諸如遠程導彈和防空系統等尖端武器方面,還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如此一來,北約可能不得不像對待烏克蘭那樣,通過集體行動來保衛歐洲大陸。

“我認爲這必須是一個聯合體,就像我跟他們說的,人多才安全。”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克里斯·範霍倫(Chris Van Hollen)說:“不一定非得有所有人。匈牙利肯定不會參加,對吧?但你必須要有一些主要國家——法國、德國、英國,還有荷蘭和比利時等國的配合。”

以往,北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兩個由美國領導的軍事總部來威懾俄羅斯。而如果歐洲爆發戰爭,這些國家可能更加依賴美軍能夠跨越大西洋派遣部隊。

但一些歐洲領導人表示,他們歡迎這種加強自身行動的機會出現。瑞典國防部長波爾·榮鬆(Pal Jonson)說:“(美國)新政府給我們提出了一些棘手的問題,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加強力量,做更多的事情,這不是什麼關於領導力的選美比賽。”

一位歐洲官員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爲北約必須認真審視自己,在新武器採購和確保軍隊做好準備方面花更多力氣。他提到,有一種觀點認爲,普京在特朗普執政期內不會發動任何新戰爭,這爲北約提供了一個四年的窗口期,以進一步做好威懾俄羅斯的準備。“我們必須組建一個北約內部的‘意願聯盟’,以真正威懾普京在歐洲任何新的冒險行爲。”

特朗普已在分化歐洲

可是,就算北約各國各自在心中打着“小九九”,但特朗普政府似乎已經開始在歐洲各國中有所偏袒。

“政客新聞網”歐洲版指出,這一點在慕安會期間就顯而易見。美國副總統萬斯參會期間,選擇同德國極右翼政黨領導人魏德爾會面,而不是現任德國總統朔爾茨,他還在主旨演講中嚴厲抨擊了以德國和羅馬尼亞爲代表的歐洲國家。

而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在訪問波蘭時,則對計劃今年將把國防開支提升至佔其GDP4.7%的波蘭讚賞有加,稱該國是所謂的“模範盟友”。

與歐洲官員不同的是,美國國會中的一些特朗普盟友,甚至是那些不認爲美國人會從北約撤出的人——似乎確實將歐洲軍事領導權的爭奪視爲某種“選美比賽”。

美國國會衆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共和黨人布萊恩·馬斯特(Brian Mast)說:“歐洲應該讓自己成爲最受歡迎的合作伙伴。每個國家都應該讓自己成爲一股主導力量,而不是僅僅說‘我要達到某個數字’(軍費佔GDP比重)。”

會有歐洲國家響應這一號召嗎?

“我們談論警鐘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一位德國官員則這樣說:“但我們一直在按暫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