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多重困難,馬斯克推遲登陸火星計劃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據《印度時報》12日報道,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馬斯克近日修改了其火星登陸任務時間表,大幅降低了2026年發射“星艦”飛船前往這顆紅色星球的可能性。但報道提到,根據馬斯克的新時間表,未來更可能在2028年到2030年實施該計劃,屆時還將由馬斯克旗下特斯拉公司的“擎天柱”人形機器人負責駕駛“星艦”飛船。
報道稱,馬斯克長期以來一直宣傳利用SpaceX研製的“星艦”飛船執行火星移民計劃。根據馬斯克今年5月公佈的計劃,SpaceX的目標是在2026年將五艘無人飛船送上火星,“這取決於SpaceX在軌加註燃料技術的進展,這是深空旅行所需的關鍵技術”。他表示,由於地球與火星的距離不斷變化,最適合的發射窗口每26個月開啓一次,下次將於明年年底(11月-12月)出現。SpaceX將全力抓住這個機會,“達成目標的可能性約爲50%”。
但近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承認,如今只有“很小的機會”能夠在2026年年底前發射前往火星的飛船。報道稱,雖然2026年的發射窗口在技術上仍然開放,但馬斯克承認“明年11月/12月由‘擎天柱’駕駛‘星艦’飛船飛往火星的可能性很小”,他補充說,“很多事情需要做好才能實現這一目標”。根據馬斯克公佈的新時間表,“首次不載人的火星之旅將在3.5年內實現,載人飛行將在5.5年內完成”。由此推算,2028年將是SpaceX發射無人“星艦”飛船前往火星的更現實目標,載人飛行則將在2030年進行,比最初的計劃推遲了4年。
報道分析稱,馬斯克登陸火星計劃之所以推遲,既包括星際旅行的工程挑戰,也涉及飛船生命支持系統的技術難題。此外,該任務能否成功還取決於嚴格的測試、監管部門的批准以及如何確保宇航員在長期旅程中的安全。
在“星艦”飛船方面,SpaceX遭遇了一系列技術挫折。“星艦”飛船是“星艦”超重型火箭的第二級,被設計爲完全可重複使用,能搭載大量有效載荷或多名乘客執行遠距離星際航行。但到目前爲止,“星艦”飛船在測試中“僅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今年5月27日,“星艦”超重型火箭在第九次試飛中雖然完成了火箭第一二級分離,但第一級在重返地面時爆炸,第二級“星艦”飛船失控損毀。這已經是今年“星艦”超重型火箭的連續第二次發射失敗。SpaceX很可能需要大幅修改其設計。這也導致對於火星旅行更關鍵的“星艦”飛船在軌加註燃料技術驗證試驗被迫推遲。
今年7月,馬斯克宣佈“星艦”項目的兩個近期技術目標:完善新一代隔熱罩和使用發射塔的機械臂回收火箭,這對於火箭的可重複使用和降低發射成本至關重要。SpaceX已經完成利用巨型機械臂空中捕捉受控降落助推器的“筷子夾火箭”式回收方式,可以大量節省傳統火箭着陸與重新裝配的時間。馬斯克透露,未來火箭助推器可在1小時內完成重新發射,極限目標是每小時發射一次“星艦”火箭。
報道稱,通過這些改進,還可以提高任務可靠性並縮短髮射之間的週轉時間,這對於保持登陸火星任務的穩定節奏至關重要。SpaceX的長遠目標是在每個窗口期發射1000-2000艘“星艦”飛船,將約100萬噸物資送上火星,打造自給自足的“火星文明”。
除了技術方面的限制外,對於宇航員和未來的“火星殖民者”如何適應漫長的太空旅行,也需要在飛船生命支持系統等方面取得突破。美國“太空”網站介紹說,運行在近地軌道的國際空間站能得到地球磁場的保護,減少了宇航員受到的宇宙輻射傷害。而前往火星的旅途需要至少半年時間,強烈的宇宙輻射將對人體造成永久性傷害。同時在此過程中,孤懸太空的宇航員在長期封閉環境中的生理和心理影響,相關研究也遠遠不足。有批評者認爲馬斯克的登陸火星計劃“過於倉促”。(謝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