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點吃飯或可降低肥胖遺傳風險

·早點吃飯對於有肥胖“基因”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有效的個性化體重管理策略。在具有高遺傳風險的人羣中,進餐中間時間點每推遲一小時,其身體質量指數(BMI)會增加超過2 kg/m²。

俗話說“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但吃飯的時間點究竟有多重要?近日一項研究顯示,對於控制體重而言,“什麼時候吃”可能和“吃什麼”同樣關鍵,尤其對於那些天生更容易發胖的人羣來說。

該研究近日發表在《肥胖》(Obesity)雜誌上,作者是來自西班牙穆爾西亞大學(University of Murcia)和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等機構的研究團隊。研究人員對超過1100名超重或肥胖成年人進行了分析,收集了他們的進餐時間、體重變化等數據,併爲他們計算了肥胖相關的“多基因風險評分”(PRS-BMI)。研究首次發現進餐時間與個體的遺傳背景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

現代遺傳學發現,成百上千個基因通過影響食慾和飽腹感、新陳代謝、脂肪存儲等多種複雜的方式影響一個人的肥胖風險,好比設定了一個發胖的“出廠默認值”,但最終結果還受到生活方式和環境的巨大影響。進餐時間作爲一種調節生物鐘的信號,一直被認爲與新陳代謝和體重調節有關。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進餐時間和遺傳因素各自都會影響肥胖風險,但兩者如何相互作用尚不清楚。

該研究的研究對象爲參與西班牙“肥胖、營養遺傳學、時間與地中海飲食”(ONTIME)研究的1195名成年人。研究者們首先計算了這些參與者一週中每天第一餐與最後一餐的加權平均時間,再取這兩餐的中間時刻作爲“進餐中點”,並以此作爲吃飯早晚的指標。舉例來說,若一個人平均每天早上8點吃早飯,晚上9點吃晚飯,那麼“進餐中點”就是下午2:30。

研究人員使用“多基因風險評分”來評估參與者的個人遺傳易感性。結果顯示,在具有高遺傳風險的人羣中,進餐中間時間點每推遲一小時,其身體質量指數(BMI)會增加超過2 kg/m²。換言之,對於這部分人羣,“吃得晚”是導致體重增加的顯著風險因素。

然而,在遺傳風險較低的人羣中,進餐時間與BMI之間則沒有發現這種顯著的關聯。這表明,早點吃飯對於有肥胖“基因”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有效的個性化體重管理策略。此外,研究還發現,較晚的進餐時間與減肥後的長期體重維持效果較差有關。進餐時間每推遲一小時,長期來看體重會增加2.2%。

該研究首次證明,進餐時間可以調節肥胖的遺傳風險。對於那些攜帶較高肥胖遺傳風險的人來說,僅僅改變吃飯的時間,養成早吃的習慣,就可能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對抗肥胖傾向的方法。

該研究的作者們也表示,該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無法確定因果關係。同時,研究依賴於參與者自我報告的進餐時間,可能存在回憶偏差。未來的研究需要更多樣化的人羣和更客觀的測量方法來驗證這些發現。

參考文獻:

Joshi, Divya, and Marie Pigeyre. "Timing Matters: Early Eating Mitigates Genetic Susceptibility for Obesity." Obesity (Silver Spring, Md.) 33.8 (2025): 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