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人寫真簽書會圓滿落幕 《津漁遠颺》 道出戰後造船史
《津漁遠颺》作者林於煖表示,這本書籍創作是送給家族、家鄉的一本情書。(紀爰攝)
在高雄長大的林於煖,祖父從事造船業,從小她和妹妹就跟隨爸爸、祖父的腳步在船廠內玩耍,長大後開始研究民營造船業在臺灣漁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而創作《津漁遠颺》這本書,藉由這段艱辛產業的成長曆程,論證業者能動性,併爲強調政府與國際投資角色的經濟發展論述,提供更多元的觀點。
《津漁遠颺》簽書會9日舉行,特地選在與高雄港有地緣關係的高雄駁二誠品書店辦理,吸引不少粉絲前往。(紀爰攝)
《津漁遠颺》簽書會9日舉行,特地選在與高雄港有地緣關係的高雄駁二誠品書店辦理,吸引不少粉絲前往。(紀爰攝)
「爲了這本書,真的花很多時間蒐集資料!」林於煖受到家族產業啓蒙,創作《津漁遠颺》,裡頭紀錄了從日治時期到戰後期間造船業的發展史,9日下午特地選在與高雄港有地緣關係的高雄駁二棧貳庫誠品書店辦簽書會,吸引不少粉絲前往。
林於煖表示,小時候會搭着阿公的賓士車,穿越高雄過港隧道,或是阿公也會請她帶着妹妹,搭渡輪到旗津會合,祖孫3人再一起去吃美食,這些都是存在她腦海裡的記憶。
林於煖說,雖然她從小在船廠玩耍,醉心於臺灣的造船業、漁業、港口,以及海上發生的各種故事,但卻對搭船充滿恐懼,因爲自己會暈船,以前甚至問阿公「爲何不造飛機,要造船?」,因爲她看着阿公辛苦的半夜工作,直到隨着歷史演變,造船廠也賣掉了,成爲時代的眼淚。
高雄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代理主任莊建華指出,只要是跟地方有關的人史研究,凡是好議題,高史博都非常支持。(紀爰攝)
早期不少人靠着造船工作養家,看着祖父母辛苦一輩子,也讓林於煖萌生研究創作,《津漁遠颺》是一本送給家族、家鄉的情書,書名也有其意義,因爲船是人與海互動的重要媒介,從旗津誕生的船隻們,如同鯨魚般,承載着行船人,帶回漁獲、舶來品等,它們哺育了岸上的人羣,也創造極大的產值。
高雄旗津的民營造船廠,由修造小型的木殼船,到製造大型鐵殼遠洋漁船、國造軍艦,歷經國家政策轉變、高雄港擴建,以及廠區搬遷。林於煖藉由這段艱辛的產業成長曆程,論證業者能動性,併爲強調政府與國際投資角色的經濟發展論述,提供更多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