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重要會議上,3位外國友人講述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零時差工作室】

7月10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有一個特別的安排——“習近平主席和我一起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故事分享。3位曾與習近平主席有書信往來的國際友人——美國“鼓嶺之友”召集人穆言靈、北京交通大學肯尼亞留學生卡里烏、中國丹麥商會全國創始會長李曦萌一同走上臺,分享他們與中國結緣、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故事。

年過七旬的穆言靈,精神矍鑠。她是“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唯一一位外國人。“我是各位的老朋友。”她用字正腔圓的中文向全場嘉賓打招呼。紮根中國30餘年,穆言靈致力於尋找父輩與中國鼓嶺的友誼故事,將美中民間友誼的火炬傳承下去。

“鼓嶺故事要從美國少年加德納講起。”穆言靈娓娓道來,加德納少時曾隨父母在中國福州居住10年,令人惋惜的是,直到臨終前他都未能再回中國看一看。1992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邀請加德納的遺孀訪問鼓嶺,幫助她實現丈夫夢迴故土的心願。“這份跨越時空的善意,讓加德納的個人記憶,成爲感動世界的友誼佳話。”穆言靈說。

多年來,在穆言靈和中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更多鼓嶺故事走出塵封的歷史。“美中人民之間一個個以理解培育友誼、以民心相通築就和平的故事,反映出鼓嶺精神的真諦,與全球文明倡議核心要義高度契合。”她說。2023年,穆言靈發起“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習近平主席向論壇致賀信。“我將繼續努力,把鼓嶺故事和鼓嶺情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美中人民友誼像鼓嶺上的千年柳杉一樣,茁壯成長,生生不息。”穆言靈說。

大家的視線轉向肯尼亞小夥卡里烏。兩年前,時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正在北京交通大學留學的卡里烏萌生給習近平主席寫信的想法。“我們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的見證者、受益者,我們寫信就是想感謝習近平主席。”得益於“一帶一路”國際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卡里烏等100名肯尼亞青年有機會赴北京留學。畢業後,卡里烏加入蒙內鐵路項目,成爲一名鐵路工程師。2023年,他又回到北京交通大學深造,希望繼續深耕鐵路技術,助力家鄉軌道交通實現更好發展。

在廣泛徵集其他肯尼亞留學生及校友代表的想法後,卡里烏主筆起草了給習近平主席的信,並在信中附上了一張蒙內鐵路的火車票作爲禮物。“我們想邀請習近平主席體驗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成果,感受肯尼亞人民的友好情誼。”卡里烏說,蒙內鐵路穿越肯尼亞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坐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可以看到沿途自由穿行的大象、斑馬等野生動物,這得益於肯中專家的共同努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卡里烏用中文鄭重地說。

最後一位講述者李曦萌在中國生活30多年,是一位“中國通”,也是中丹友誼使者。他說,他在上海成立公司、創辦中國丹麥商會,他的家在中國,事業也在中國,“我所從事的不僅是促進丹中、歐中經貿往來,更是搭建雙方增進理解與信任的橋樑。”

“選擇中國,就是選擇未來。”李曦萌寫給習近平主席的信中這句話被廣泛引用。多年來,中國丹麥商會與中國政府保持積極溝通,既反映會員企業發展訴求,也爲促進雙方合作建言獻策。“我親身參與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李曦萌表示,中國始終以開放態度聽取來自廣泛羣體的聲音和想法,其中也包括外資企業。李曦萌說,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遭遇困境,解決這些挑戰需要共同採取行動,“全球文明倡議是其中一把關鍵鑰匙”。

“對中國的瞭解越深,越能真切感受到習近平主席在覆信中指出的——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李曦萌說,“我將銘記習近平主席的勉勵,繼續努力,爲增進丹中、歐中互利合作和友好情誼發揮橋樑作用。”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零時差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佈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