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老屋記憶 文化空間的前世今生
戴炎輝寓所由「輝室」進駐,用餐區仍保留具時代特色的日式建築空間。
【文・Edith 攝影・王漢順、何宗升 圖・金錦町】
日式房舍及庭院中的濃密老樹,是臺北巷弄中引人駐足欣賞的一隅。這些空間有的仍在城市中靜寂,有的則重新點亮燈火,迎來新生命。如今,越來越多老屋以更貼近當代生活的型態,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也讓老屋承載的記憶成爲城市中的新亮點。
老屋活化喚起城市認同感
「多次政權更迭與族羣流動,使臺灣這片土地留下不同時期的生活痕跡,作爲政經核心的臺北,尤其展現此種變動的特質。」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常務理事陳彥良認爲,在臺北快速遷變的進程中,老屋的存在不僅提供人們解讀城市發展與先民生活的線索,也讓人們得以認識自己生活經驗之外的場景,而此種對歷史的理解,將成爲臺北居民對這座城市產生情感與認同的基礎,也是文化資產走入當代生活的意義。
臺北市文化局推動的「老房子文化運動」,除了媒合民間團隊修復具文資身分的老房子,也納入新的營運方式,包括文創品牌據點、文化策展、教育推廣、藝文展館、餐廳或咖啡館等,以迴應當代生活需求,同時營運團隊還須兼顧永續經營與推廣老屋歷史文化的公益責任。經營團隊會依據空間特性採取不同作法,例如「萬座曉劇場」將古蹟轉作劇場展演場地、舊廈門街派出所以「廈川玖肆」爲名開放爲多功能藝文空間,都是計劃推動以來的代表案例。
名人故居重現昔時生活片段
今年老房子文化運動修復完成的老屋,都是日本時代落成的住宅空間,包括一般民宅與官舍。陳彥良說明,名人故居的修復重點除了建築本體,還會着重於人物事蹟與屋主生活脈絡的重現。以日前開放營運的「戴炎輝寓所」爲例,這幢於1930年代落成的和洋折衷民宅,戰後由首位臺籍司法院長、法學學者戴炎輝一家入住。戴炎輝曾在此整理研究清代司法、行政官方文獻《淡新檔案》,使這棟寓所成爲回顧臺灣法學史的重要場域。
空間修復後,由「輝室」進駐營運,除了提供餐飲服務,室內同時保留昔時置存《淡新檔案》的書櫃及書房、會客室等空間配置,並展示相關文獻資料,讓民衆在享用美食之餘,可以一窺老房子所承載的名人生活剪影,並能欣賞牛眼窗、西式線板、襖門、障子門等和洋兼美的設計元素。
修復原貌並延續場域精神
另一故居修復案例,則是坐落於杭州南路一段75號的日式宿舍,戰後由先後任職臺灣省建設廳樟腦局、工業試驗所的劉青和博士入住。劉青和與妻子顏碧秋常於家中宴客,留下笑語盈庭的生活光景,這棟房舍預計今年底以「青禾蘊」之名活化,並將提供餐飲服務,讓民衆得以在日式老宅中聚會交流,延續往昔宅邸溫暖的社交氛圍。
這棟建築在結構與空間配置上一如傳統日式住宅,但外牆卻以磚壁取代日式建築常見的木造雨淋板,體現了和洋折衷的建築式樣。修復後的空間,除了恢復昔日樣貌,也以無障礙廊道連接宅舍內外,打造符合當代友善共融需求的參觀動線。經營團隊也從劉青和與臺灣樟腦產業的時代背景出發,於建築空間及庭院的防空洞等處展示相關文史資料,未來還會結合文化導覽、講座,連結歷史空間與大衆的生活。
劉青和故居修復後呈現原本和洋折衷的建築樣貌。
依循文化路徑閱讀城市紋理
除了獨棟宿舍的修復,臺北的日式建築羣也陸續活化,並串聯起所在社區的歷史脈絡與當下的生活文化。陳彥良分享,建於1920年代、原爲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判任官舍的「錦町日式宿舍羣」,坐落於金華街與杭州南路一帶,其中一處雙拼式官舍已透過新創品牌「金錦町」重生,不僅販售糕餅伴手禮,也讓民衆在日式屋宅內享受茶點,感受時代風情。
而坐落於杭州南路二段61巷33至51號、金華街90號的宿舍羣,過去因尚未修復完成,隱沒於巷弄中。近年透過文化局的協調、媒合,預計於今年底以餐飲空間型態開放,並從臺北獨特的「和、洋、臺」生活經驗切入,連結歷史建物與社區文化來策畫導覽。此外,還會串聯由臺北刑務所官舍修復而成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讓民衆於街區漫遊時,能瞭解日本時代宿舍區的整體規畫,並藉此回溯這些宿舍羣所涵蓋的錦町、福住町、甚至城南地區的歷史。
進駐錦町日式宿舍羣的「金錦町」蛻變爲品味糕點的休憩空間。 (資料照/金錦町)
延續時代風華長久經營
陳彥良表示,老屋活化並非一步到位,文化局每年都會重新檢視老房子文化運動中各處文化資產的維護情形,並依照與時俱進的文資法與房屋現況,適時重新修整,同時也會了解老屋與周邊鄰里的互動、文化推廣的執行情況,確保老屋能持續融入當代生活。
陳彥良舉例,穩定經營多年的「八拾捌茶輪番所」,在局部維修後,預計今年底重新對外開放。該建築原爲日本時代臺灣最大日式佛寺西本願寺的輪番宿舍,修復後成爲結合日式老宅風情與臺灣茶文化的空間,並舉辦展覽、講座及手作體驗課程等活動,吸引許多民衆造訪。此種兼顧長久經營與文化推廣的作法,有助於讓更多人接觸老房子,並認識其背後的故事。
老房子的生活起居痕跡、具時代特色的建築樣貌,都在修復與活化後再次被看見,使歷史記憶延續於當代日常之中,也讓人們看見老時光與新風景交會的迷人魅力。
「八拾捌茶輪番所」讓民衆品飲臺灣茶的同時,也能感受日式老宅氛圍。 (攝影/何宗升)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683期】。
臺北畫刊683期-走入臺北老時光 看見日常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