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世界“重建”海洋(一線探訪)
本報記者 尚凱元
只需輕點鼠標,航運公司可以在茫茫海域實時優化航線,捕魚船可以避開大量幼年海龜,度假海島還可以追溯漂到沙灘上的塑料垃圾來源。這一擁有多項功能的“數字孿生海洋”(DTO)系統(見圖,本報記者尚凱元攝),正在更新人們對全球海洋治理的認知。
“數字孿生海洋”是歐盟委員會“歐洲海洋協議”的重要成果之一。這一公共數字基礎設施,匯聚歐洲前沿科技專業力量,由位於法國的墨卡託海洋國際機構組織實施。“藉助DTO,我們能識別出某些特定海域在特定時間的風險狀態,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精確的建議。”墨卡託海洋國際機構的數字海洋部門負責人阿蘭·阿爾諾向本報記者介紹。
所謂“數字孿生”,是指在虛擬空間重建與現實系統同步的高精度模型。記者看到,通過操控DTO的主控面板,大屏幕上的信息圖層便會瞬間切換:從海溫、鹽度到漁船熱區與塑料漂移路徑,都能在同一張海圖上無縫融合疊加。如果要在禁漁區開展試驗、對某種物種進行重點保護等,只要在界面上輸入相關參數和指令,後臺就會調動物理、水動力、生物遷徙和社會經濟等模型進行計算,即刻生成動態演示地圖,並且可以實時比對不同方案的效果。阿爾諾指出:“以往的海洋模型只能從單一維度告訴人們海洋未來有什麼趨勢,而DTO則能告訴人們‘如果你這麼做,將會發生什麼’。情景模擬能力,正是傳統模型與數字孿生系統的根本區別。”
在DTO的數據整合視圖中,有五顏六色的數據源,包括遙感衛星、海洋剖面浮標、潮位計,還有佩戴傳感器的海洋動物數據等。平臺還匯聚了漁船航跡、港口日誌、魚種分佈等信息。“很多信息以前可能也有,但分散在不同系統,彼此並不兼容。DTO實現了它們之間‘相互對話’。”阿爾諾表示,所有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擁有相同的參考體系,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交叉分析與實景推演。
在數字世界“重建”海洋,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其複雜機制並實現高效管理。譬如,模擬瀕危生物的遷徙路線,快速測試禁漁區劃定方案;預測馬尾藻在赤道大西洋等海域的漂移,爲海岸規劃和資源調度提供預警;虛擬“種植”海草牀或紅樹林等自然防護帶,測試其攔浪固沙效果並與傳統防波堤方案比對,選出最經濟環保的組合;在多種氣候和極端天氣情景下量化沿海人口與財產風險;追蹤塑料垃圾的漂流路徑、暴露強度與停留時長,評估減排效果。
要實現這些功能,需要多學科的深度整合,也離不開數據的共享與協作。“今天的海洋研究,已進入高度複雜、多學科交叉的新時代。”阿爾諾認爲,DTO平臺的一大進步,就是讓來自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生態生物學甚至行爲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協同工作。團隊中還有專門負責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數據科學家,他們將各類觀測、遙感與社會經濟數據融會貫通。
DTO平臺的另一大特點是對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平臺整合了來自哥白尼海洋服務、歐洲海洋觀測與數據網絡等多源數據,提供從季節到年代級尺度的多維度海洋狀態監測與預測。藉助最新的GPU計算架構,AI算法能夠在幾秒內生成高精度預測,速度較傳統超級計算方式大幅提升。數據顯示,AI已將海流預測的準確性提高了20%以上,尤其是在近海等動力過程更爲複雜的區域,AI的引入使得模擬結果更精細、更實時。
“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一個更強大、開放的系統,讓全球科學家和機構都可以上傳自己設計的模型或情景模擬,在平臺上測試、共享。”阿爾諾介紹,未來DTO將持續引入更多高質量數據,強化人工智能算法,提升模型精度,建立完善審覈機制,以免準確度不高的模擬誤導決策。同時,逐步開放更多面向公衆的互動功能,打造更全面的“海洋數字分身”。
(本報法國尼斯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