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拼命也快樂不起來?「3問題」擊中現代人盲點

▲你有成爲想要成爲的大人了嗎?(示意圖/CFP)

記者黃棱涵/綜合報導

在這個資訊過載、節奏快速的時代,「慢下來」已不只是養生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近年來,一股關於「自我洞察」的趨勢悄悄興起,在《慢慢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一書指出,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試圖按下暫停鍵,問自己幾個三個問題: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我要怎麼走?

這些問題聽起來抽象,卻無比實際,它們不只是哲學課裡的思辨題,而是在深夜裡失眠時、在日常疲憊中浮現的真實困惑。人們開始意識到,與其忙着追趕生活的節奏,不如先回過頭,檢視現在的狀態,理解自己此刻正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站在什麼位置,又想往哪裡去。

所謂的「自我洞察」,並不是要立刻找到人生的答案,而是一種生活練習,在做每一個選擇之前,先靜下來,看看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這樣的練習,可能從早晨醒來後的一個念頭開始,可能發生在擁擠的捷運車廂裡,也可能藏在一次情緒低潮中,當人願意對自己誠實,纔有機會釐清那些被忽略的聲音,聽見真正的自己。

「時間怎麼用,生活就怎麼長。」這句話成爲許多人近期反思生活的關鍵提醒,每個人每天都擁有相同的24小時,但用法卻各不相同。有些人把時間用來努力工作,換取收入與成就;有些人選擇投資在身體與心理健康;也有人將時間投注在人際連結上,享受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每一刻,也有不少人把時間花在滑手機、逃避當下、或反覆懊悔過去的決定裡,這些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但都逐漸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樣貌。

因此,與其談如何有效率地管理時間,不如問自己:「我把時間用來做的事,是否真的符合我想過的人生?」這樣的問題,纔有機會讓人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節奏,找回選擇的主導權,從社羣平臺到各種成長課程,愈來愈多內容鼓勵人們開始一場「向內探索」的旅程。

書中提到,探索的起點不難,試着每天花幾分鐘,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今天的我,是我喜歡的樣子嗎?我做的每件事,對我來說真的重要嗎?我想走的方向,與我現在的生活一致嗎?當我們能夠開始這樣的對話,也就開始建立一種更有意識的生活方式,人生不需要馬上有所有答案,但需要有意願去發現,而這樣的自我洞察力,將是未來生活中最關鍵的力量之一。

▼《慢慢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圖/方智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