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廟口,夜市長得太肥了
基隆廟口夜市 熱鬧滾滾。(高自芬攝)
「奠濟宮」廟埕的「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馬上英姿。(高自芬攝)
幸福是在廟口低頭吃着熱食,讓蒸氣和滾燙的肉汁嗆傷你的臉。(高自芬攝)
太陽漸漸下山,基隆廟口夜市像閃閃發光的噴泉在唱歌。
「聖王公啊,我來了!」
到夜市打牙祭前,我恭敬地對着「奠濟宮」一拜。
從廟宇正門望進去,「威鎮閩臺」的匾額下,「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端坐其中,燭影晃搖,左右從祀輔勝、輔順兩位大將。門口一對砫基刻着「大正壬戌年(注:1922年)吉日」的石獅子踏球含珠,彷彿咧嘴歡迎。
我跨出廟門,過街,一陣油煙噴過來。
這兒,沒有任何東西是事先做好的,一切食物都處於沸騰變化之中。
踅廟口 親像行竈腳
不管好天或落雨,天黑後趿了拖鞋到廟口夜市吃吃喝喝,是基隆人的日常,就像行竈腳一樣。
我在老牌「面線糊」攤位坐下,吃一口面線,喝一口羹湯,背後吹拂藥妝店漏出來的冷氣,很舒服;但每次吃完站起來,砰!腦袋就撞上牆面懸掛的小電箱,看清破爛的紅字條「小心撞頭」時,頂上已經腫了一小塊。
但每次還是選這個位子。
似乎,那一年,W移民美國前最後一次廟口巡禮,我們擠着輪流像翹翹板一個低頭、一個擡頭,共食一碗麪線糊的景象,永遠烙印在這張長條椅上了。
接着往編號16的「天婦羅(天ぷら)」移動。
新竹夜市想起炒米粉,府城小吃想起擔仔麪,那麼基隆廟口呢?就是甜不辣了──以前,我在高職教過的「甜不辣小開」還在嗎?一票人忙着把沙魚條和海鰻魚漿捏成扁圓,入鍋油炸,淋上特製甜辣醬,搭配醃漬小黃瓜,我捧一盒用牙籤戳着邊走邊吃,頻頻回頭,終究看不到當年那個頑皮的小男孩。
有點渴了,來一碗「愛玉冰」。
這個一定要站着吃,純手搓的愛玉不是到處可見,哪怕是冷冬,回基隆往攤子一靠,接過老闆遞來加了糖水、檸檬汁的淡黃色愛玉,就着粗陶碗吸一口,啊!軟Q酸甜!
據說「愛玉」這名字的由來,一說是「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1896年來臺植物調查時命名;而根據連雅堂的《雅言》描述,清道光時期某商賈往來臺南、嘉義,無意間在山路上捧溪水解渴,喝到了樹子凝結成凍的漿液,沁涼心脾,於是把樹子撿回家,以水擰絞出漿,凝結後加糖變成涼飲,讓年方十五的女兒「愛玉」引車賣漿,遂有了「愛玉凍」的美麗傳說。老店用阿里山、水裡的愛玉子,真材實料遵照古法「洗」出來的愛玉,太嫩了。
轉角的「營養三明治」拖了一條長長人龍。我搶一張號碼牌,看着粉紅頭巾的阿姨現場油炸橢圓形長條面衣,撈起濾油,剪開後塞入切好的滷蛋、蕃茄、火腿、小黃瓜,澆上美奶滋,像油炸過的法式長棍麪包(baguette)香酥脆軟,我常常一次連吃兩個,走着走着,油然充塞飽實的幸福感。
邊逛邊吃 氣味的地圖
「記得要空腹來基隆廟口夜市…」
《波登的世界旅遊指南》介紹臺灣時,第一個景點就是基隆廟口。
「在這裡,你可以品嚐到鼎邊銼…刈包…上桌時還帶着殼的海鮮珍饈海膽…迷你硬殼蟹…帝王蟹…還有肉圓…」大廚波登吃遍天下,但基隆廟口夜市讓他直呼「這裡真像樂園…這裡的食物種類,太瘋狂了…我覺得可以直接入住旁邊的飯店,然後,整集節目都在這裡邊逛邊吃就行了。」
廟口美食地圖不是橫的愛四路、直的仁三路構成的,也不是豬腳湯或泡泡冰拐彎直走。
在這裡,有鹽酥雞和火花的氣味,柳橙汁和露滴的氣味,滷肉飯和汗水的氣味,握壽司和海洋的氣味,泡沫紅茶和葉子的氣味,火腿、剛出爐的麪包和日頭的氣味,鹹粥雞卷和刷得褪皮的砧板的氣味,一夜漬、啤酒和眼淚的氣味,刨冰紅豆圓和飄雪的北國氣味……,統統混合在一起,夾雜着人羣的燥熱體味,填滿了暗巷溝壑和喧鬧夜空。
常常有人問,爲什麼基隆人一大早(或說從早到晚)都吃「油湯」?
基隆是「臺灣頭」,西部縱貫鐵路的起點,十九世紀前期已成爲臺灣重要海港,海運、陸運蓬勃發展下,許多碼頭工人、貨運司機等都在這裡討生活。由於勞動量大,加上基隆多雨潮溼,一大早吃些高熱量、高營養的「油湯」,暖暖胃、暖暖身子,以便展開一日打拚,沿着「奠濟宮」周邊開發的「廟口夜市」就漸漸成了馳名的飲食街道。
早期1940年代末只有幾個小吃攤,1950年代中期在政府輔導下慢慢擴展,廟口小吃開始漸具規模。1964年縮小港埠宵禁範圍後,本來只能從晚上六點賣到十二點,改爲全天販售,廟口夜市進入鼎盛期。1970年代以後攤位激增,從仁三路延伸到愛四路、仁二路、仁一路,攤商們組織成一個廟口夜市委員會,改進攤位硬體設施,注重公共環境衛生,請專人維護周邊交通秩序及安全等,而鑑於過去曾因爲炒菜火勢太烈引發火災,也成立一個消防小組,以爲緊急應變。
「廟口在哪裡?」
幾十年發展下來,外地客到此不必再問,直接衝向短短3、400公尺,聚集了將近200個攤位的廟口夜市,大啖融合了福建移民帶入的原鄉飲食、日本人引進的和洋料理、外省族羣帶來的家鄉美味,還有近年新移民帶動的異國飲食風,滿足饕客的美食朝聖。與時俱進之下,廟口夜市2021年被國際雜誌評選爲「世界20大名市集」,與泰國水上市場、西雅圖派克市場、巴黎紅孩兒市場、東京築地漁市等等並列,讓世界看到充滿臺灣在地活力的基隆廟口夜市。
廟口,早已變成基隆最重要的一個地標了。
市井小民 上豐沛的晚宴
土生土長的我覺得,廟口只有「好吃」與「不好吃」,米其林專家評審美食的擺盤、食材品質、廚師手藝、料理各層面協調性等等標準,全都不算,只管在廟口低頭吃着熱食,讓蒸氣和滾燙的肉汁嗆傷我的臉;一擡頭,剛好對上漂亮咖哩飯阿姨的大蕊目睭,正透過霧氣看着我。
她眼睛向下,似笑非笑,鵝蛋形的臉深埋於細脖,面孔一半在光中,一半在暗影中,閃動幾分神秘的嬌豔;多年後,漸漸地,她的眼睛好像壓進一塊麪團的兩顆煤球,被時光磨耗得失去了晶亮神采。
傳聞中的「廟口病」是真的嗎?
小吃賺大錢,購華宅、開賓士、灌美酒、戴「紅𫊻」,走路有風;但是,整天守着熱鍋打拚,擺攤子的辛勞,心事誰人知?
站太久,胃下垂、墜腸以及膝蓋、關節毛病紛紛上身。
端碗、盛湯的機械式動作,久了手指頭張不開,手臂擡不起來。
用餐時間最忙,等忙過了卻又食不下咽,胃腸大傷。
假日客人一波波殺到,緊張導致神經衰弱,夜裡老是失眠。
「這是典型的基隆『廟口病』!」。
廟口附近的醫生對着求診的夜市攤主苦笑──繁忙已成了「廟口病」的病源了。
但,誰能輕忽,夜市美食爲千千萬萬市井小民,帶來多少舌尖的慰安?
那年,母親車禍腦創昏迷不醒,有一晚我從外地趕往醫院,木然遊走廟口夜市,恍神逛過一攤又一攤,最後買了一個碳烤三明治,坐在電動遊樂場廊下的矮凳流着淚啃完;剎時,嘴裡的一萬個味蕾頓然盛放,柔腴輕撫着我慘遭家變的徬徨無告,不知不覺又精力涌生,邁開腳步繼續向前……
繼續向前。
往前,還有花枝羹、大面炒、豬腳原汁、鵝肉攤、鼎邊銼、薑絲鮮魚湯、一口吃香腸……
如果夜晚像遼闊無際的大海,當海船點燃盞盞巡弋燈火,廟口夜市就是唯一的岸。
吃飽喝足了,我散步到港邊的海洋廣場眺望夜景。水波輕輕拍岸,回頭望向廟口,遠方天空正被小吃攤的燈火照亮。
──永遠,基隆廟口夜市不需要米其林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