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深處尋找青春的鏡像
◎梅生
今年6月,當洋溢着青春氣息的學子們在中國戲曲學院黑匣子劇場唱響《五月的鮮花》,在“以劇團體驗劇團,用青春對話青春”的宗旨下創排演出的文獻劇《1938:青春與戰爭同在》三部曲收官。
該劇由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教師安瑩編劇、導演,學院多個系的教師、學生、往屆畢業生協作,按照戲劇工作坊模式歷時三年創排完成。從2023年12月首部《出發》的亮相,到2024年12月第二部《移動》的沉浸式劇場探索,再到今年第三部《抵達》的情感昇華,當代青年用熱情真誠的表演,讓真實的力量抵達觀衆內心,在歷史深處的先輩身上找到成長的鏡像。
真實與傳承
文獻劇《1938:青春與戰爭同在》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嚴平的同名長篇報告文學改編。原著以北平學生移動劇團成員莊璧華、張瑞芳、張昕等接力寫下的劇團日記與程光烈的日記爲源起,講述抗日戰爭爆發後一羣大學生組成劇團,從北平出發輾轉多地深入戰區,以活報劇、街頭劇等形式宣傳抗日,歷時一年抵達延安的真人真事。
後來,劇團成員投身不同領域,很多人都取得非凡成就。比如張瑞芳成爲家喻戶曉的電影表演藝術家,陳荒煤成爲著名作家,榮高棠成爲新中國體育事業的開拓者。在晚年回憶過往歲月時,榮高棠說“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永遠是這一年”,程光烈則認爲那段生活決定了他們此後的一生。
被這些年輕人的行動深深打動的安瑩,決定將原著搬上舞臺,採取文獻劇的形式並由學生演繹。在取得原著作者對公益演出的改編授權後,首先通過六次海選活動篩選出願意跟着這部戲走到底的同學,帶領他們成立“國戲·1938劇團”。
安瑩在戲劇行業深耕多年,編劇作品有話劇《四世同堂》《青蛇》《風華絕代》《馬前馬前》等,還擔任過《未完待續》《黃粱一夢》《滷煮》等作品的製作人。此次自編自導《1938:青春與戰爭同在》,她沒有刻意設計戲劇化的情節、拔高人物,而是採用間離、沉浸、互動等手段,讓日記、書信、其時的新聞報道、其後的媒體採訪、歷史照片等文獻資料發聲,構建時代圖景,展現人物弧光。
舞臺上,重走北平學生移動劇團之路的學生演員,除了扮演歷史人物,還會以跳進跳出的方式交錯成爲敘述者。他們講述劇情和歷史,介紹、分析、評價人物,讓發生在北平、天津、山東、江蘇、河南、陝西等地的不同情境,在簡單的舞臺調度中完成自然切換。觀衆看到的是創作者從紛繁的原始史料中篩選出的段落或切片,也是多維度、立體化的歷史現場;觀衆沒有看到明確的主角與配角之分,但看到了閃耀着光芒的個體與羣像。
第二部《移動》將黑匣子劇場變爲模擬臺兒莊戰役的沙盤。臺上的演員既扮演北平學生移動劇團的成員,也扮演抗日將領,同時還會從角色中抽離出來,走下臺向觀衆發放傳單,以沉浸式、戲中戲的方式,讓觀衆身臨其境感受徐州會戰的悲壯慘烈,以及當年年輕的抗戰士兵與劇團成員血脈交融的感人場景。
耐人尋味的還有舞臺呈現上的減法。受限於經費條件,劇組放棄了複雜的舞美,採用手工道具、多媒體投影與臺詞、肢體語彙等相結合的方式構建時空。這種做法與80多年前北平學生移動劇團的演出形成呼應:當年的青年把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當作舞臺,用簡單的道具、飽滿的情感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抗日宣傳劇,今天的青年以同樣樸素又動情的方式再現他們的故事,形式的相似讓精神的傳承更加具有說服力。
效仿與共情
身處不同時代的年輕人共享着大學生的身份與理想主義的特質,在原生家庭、親情、友情、愛情、學業、離別等層面有相似的問題,這些共性成爲他們跨越時空對話的基礎。
而該劇創作機制的設計,讓歷史情境重現成爲可能。“1938劇團”仿照北平學生移動劇團的集體生活模式,建立定期集結的“過星期四”制度,一起閱讀原著、觀摩《八千里路雲和月》等電影、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聽原著作者嚴平講座、接受表演訓練、討論劇本。當年的學生在顛沛流離中因共同理想走到一起,今天的學生在共同推進作品誕生的過程中建立情誼、生出信念,切身的感知讓跨越時空的對話變作真實的生命共鳴。
在同學們研究角色的過程中,每人負責一個歷史人物的資料蒐集並撰寫小傳,從張瑞芳的演藝生涯到榮高棠的體育理想,從資料中的隻言片語到豐滿鮮活的人物形象,這一過程讓歷史人物從教科書中的名字和隻言片語的介紹,變爲親切立體、可以成爲朋友的同齡人。當學生們在舞臺上說出“青春無悔,願我永恆”時,是由共情生出的信念。
與當年的學生一樣,今天的劇組也面臨着創作資金、排練時間、專業能力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們手工縫製道具、跨專業協作、利用課餘時間排練,真切體會到理想照進現實的不易,更加理解先輩在戰亂中靠着信仰輾轉各地堅持演出的艱難。
而這場青春對話的終極意義,大概是將北平學生移動劇團成員對於青春價值的追問帶到當下,除了以創排劇目的方式向他們致敬,更是在表達讓青春更有意義、生命更加精彩的心聲。
技能與成長
文獻劇《1938:青春與戰爭同在》的創排演出過程,遠超一般校園戲劇的範疇,成爲一場融合戲劇實踐與人格培養的藝術教育實驗,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提升,對團隊精神與自我成長也有了新的認知,某種程度上,這場實驗爲藝術教育打開了全新的思路。
“1938劇團”的主創人員來自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藝文系、京昆系、舞美系等。他們帶着各自的專業背景加入,又在工作坊模式下打破了專業壁壘。戲文系的學生參與劇本創作,學習敘事技巧的同時,瞭解從文本的一度創作到舞臺二度創作的過程;有戲曲基礎的學生將程式化動作融入表演;舞美系的學生將創意與實用結合,用有限的材料製作道具;不擅長上臺表演的學生,在製作、宣傳、物料設計等幕後工作中有所發揮。這不單是專業技能的實踐,也是對年輕人溝通與合作能力的鍛鍊。
像北平學生移動劇團一樣,“1938劇團”前行的路上有人離開,有人離開後又回來,有人中途加入,但大多數人一直在這裡,度過了也許會影響他們一生的美好時光。作品的生長與個人的成長互相映照,有人像北平學生移動劇團的胡述文與王拓一樣,成爲了情侶;有人在面對畢業抉擇時,因這段經歷明確了人生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1938:青春與戰爭同在》先後入選2025年“北京故事”優秀小劇場劇目展演和“盧溝橋——宛平城”主題劇目徵集等活動,並於今年7月走出校園完成首部《出發》的兩場商演,還會在10月舉辦的中國戲曲文化週上亮相。這場始於校園、以藝術手段探索歷史與青年成長關係的教育實驗,走向了更開闊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