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敢闖敢試中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本報特約評論員
經濟特區從一建立,血液裡就流淌着“闖”與“創”的基因、“幹”的魂魄。“闖”就是聚焦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利益性藩籬,勇於闖關;“創”就是勇於打破常規,解放思想,善於創新;“幹”就是求真務實,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當前,我們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唯有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激發改革開放的強勁動力,推動中國航船駛向更加開闊的水域。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批准在深圳市境內劃出327.5平方公里地域設置經濟特區。這一天,被稱爲“深圳生日”。45載彈指一揮間。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篇傑作,深圳經濟特區每一個重要的成長節點,都凝聚着萬千關注。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經歷45年披荊斬棘、蓬勃發展的深圳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與創新之路上最具說服力的實踐仍然令人心潮澎湃。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新的長征。1979年4月,廣東省委負責人向中央領導同志提出興辦出口加工區、推進改革開放的建議。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還是叫特區好,中央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次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獲批設立。作爲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用幾十年時間走過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歷程。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深圳等經濟特區一路走來,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艱辛努力。從蛇口“開山炮”隆隆巨響,到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落定;從率先實行聘用制、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到探索工程招標;從誕生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創辦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到率先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等新理念……深圳等經濟特區憑着“殺出一條血路”的氣魄膽略,頂住壓力大膽試、勇敢闖,奮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解放思想中闖“禁區”、探“盲區”、破“難區”,在諸多的“第一”“率先”突破中,深圳培育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雛形,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見證了中國從極度困境到發展奇蹟的嬗變。
經濟特區從一建立,血液裡就流淌着“闖”與“創”的基因、“幹”的魂魄。“闖”就是聚焦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利益性藩籬,勇於闖關;“創”就是勇於打破常規,解放思想,善於創新;“幹”就是求真務實,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英國《經濟學人》曾如此評價:“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這一奇蹟的背後,正是敢闖敢試、敢爲人先的堅毅與果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越是接近民族復興越不會一帆風順,越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在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我們尤需從經濟特區敢闖敢試、敢爲人先的拼搏中汲取精神力量,尤需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要有‘敢爲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膽地闖,大膽地試,怎麼有利於發展就怎麼改革”“只有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收穫別樣的風景”。當前,我們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唯有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激發改革開放的強勁動力,推動中國航船駛向更加開闊的水域。
致敬歷史的最好方式,就是繼續書寫新的燦爛篇章。在新起點上,敢闖敢試、敢爲人先、埋頭苦幹,我們必將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