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西,看見青年人才的N種打開方式

春潮涌動處,青春奮進時。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浪潮中,合肥市肥西縣以“不拘一格引才、千方百計育才、真心實意留才”的創新實踐,爲青年人才搭建起多元成長平臺。從返鄉學子的“歸巢式成長”到校地聯動的“引力場構建”,從鄉村振興的“青春創變”到長三角協同的“智慧共振”,這片熱土正以開放的姿態,書寫着青年與城市雙向奔赴的生動篇章。

打開方式一:歸巢式成長——讓故鄉成爲青春的“第一站”

對於在外學子而言,肥西既是記憶中的鄉愁座標,更是未來發展的新起點。今年春節,60餘名返鄉學子走進“青春作伴好還鄉”活動現場,以全新視角重新丈量這片土地。在科大硅谷肥西園區,智能機器人、數字孿生技術等前沿場景讓學子們驚歎;座談會上,縣情解讀與人才政策宣講,更讓“家鄉潛力”轉化爲“青年動力”。

“過去覺得家鄉只有山水田園,如今看到肥西在‘5+X’重點產業的規劃,在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等領域的佈局,才發現這裡藏着無限可能。”一位中國科大的肥西籍學子感慨道。這場“認知刷新”之旅,不僅讓司空見慣的家鄉街巷煥發新意,也讓“建設家鄉”的種子悄然萌芽。

而在300公里外的南京,一場皖籍人才座談會將遊子的鄉情轉化爲發展良策。3月18日,在寧皖籍師生、企業家座談會在南京科技大學召開,肥西縣委書記與來自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高校的皖籍專家學者、企業家及優秀學子代表齊聚一堂,圍繞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肥西高質量發展展開深度對話。無論是“研發在南京、轉化在肥西”離岸創新模式,還是“強化小優IP打造,農文旅融合多點開花”的新路徑,無不彰顯肥西籍人才賦能家鄉發展的迫切意願,無不體現肥西借力長三角智慧、構築長三角人才版圖“強磁場”的雄心。“我們雖身在他鄉,但心繫故土。能爲家鄉發展出謀劃策,既是責任,更是榮幸。”一位參會教授如是說。

打開方式二:校地式鏈接——把機遇送到人才的“最近處”

春日校園裡,肥西“招才引智高校行”如火如荼。在肥西校園日主題活動中,福耀玻璃、華霆動力等名企帶着優質崗位走進合肥科技職業學院,200餘名學子與企業代表零距離對話。年輕工程師分享成長路徑、HR詳解晉升通道,宣講會變身“職業發展公開課”。“原來家門口就有這麼多高新技術企業!”學生張雪可的感嘆,道出了肥西產教融合的深意——讓青年看見機遇,更讓機遇觸手可及。

當非遺體驗遇上產業探訪,一場沉浸式“肥西認知課”悄然展開。4月初,肥西縣組織50餘名在校大學生,參與“家鄉深度之旅”,在徽派建築中觸摸歷史文脈,在智能製造車間感受創新脈搏,地標尋蹤遊戲更將城市發展與個人成長巧妙串聯。“這樣的活動不僅讓我瞭解企業,更讀懂了肥西的產業基因。”參與學生表示。

肥西的引才半徑還在不斷延伸。3月28日,安徽工程大學學子來到肥西“訪企”走進中科光電、華晟新能源等企業,親眼見證色選機如何用“科技之眼”分揀萬物,光伏組件怎樣以創新之力點亮未來。“沒想到縣域企業竟有如此硬核技術!”一位機械專業學生當場投遞簡歷。從“本地高校深耕”到“縣外高校輻射”,肥西正織就一張越來越廣的人才網絡。

打開方式三:鄉創式綻放——在田野間書寫“青春合夥人”故事

鄉村振興的沃土上,青春創意正破土而出。紫蓬鎮長劉社區的“青春市集”裡,來自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合肥科技職業學院、安徽外國語學院、徽商職業學院四所高校的學子擺起非遺文創攤、架起民謠舞臺,200餘名志願者將“村遊”變成一場青春派對。健康驛站前,醫學院學生爲村民義診;琺琅創藝坊內,藝術生教孩子繪製徽派紋樣;大舞臺上,洋溢着青春氣息的文藝展演讓村民移不開眼。“社區的文化廣場從未見過如此多鮮活的青春面孔!以前總覺得農村以中老年人爲主,現在才發現這裡也能成爲青年大展身手的舞臺!”長劉社區書記殷平倫興奮地說。

這場“鄉創實驗”背後,是肥西縣深入實施青春建功行動,建設有產業、有能人、有文藝、有人氣、有活力,富有青春氣息、具有青年氣質的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點的深度探索。通過與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等縣域高校的共建,長劉社區將閒置空間變爲創客工坊,讓農田變身研學基地,吸引青年用知識、技藝與熱情激活鄉村。“我們要證明,鄉村振興不是‘逃離’的選擇,而是‘擁抱’的機遇。”一位參與創業的大學生團隊負責人信心滿滿。

從“引鳳還巢”到“校地共育”,從“產業高地”到“鄉創熱土”,肥西以多元場景重構青年與城市的關係。這裡既有科技園區的星辰大海,也有田園鄉野的詩意棲居;既能聽見長三角的智慧激盪,也能觸摸非遺的千年脈動。

如今的肥西,正以“N種打開方式”詮釋着一個縣域對青年人才的誠意:不是單向的“求賢若渴”,而是雙向的“價值共創”;不是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而是百花齊放的“成長可能”。當每一份青春都能在這裡找到綻放的座標,肥西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註定與青年人才的腳步同頻共振,共赴一場充滿想象的未來之約。(查恆 王倩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