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屆互聯網安全大會上,專家呼籲——推動人工智能與數字安全融合發展
“當前,以大模型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推動全球數字化加速發展,但伴隨着新技術、新場景、新業態的涌現,網絡威脅也隨之不斷升級。在此背景下,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安全融合發展成爲助力數字化建設、提速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8月6日,在由中國互聯網協會等主辦的第十三屆互聯網安全大會上,大會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
鄔賀銓表示,基礎大模型展現出強大的通用能力,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石,但在垂直領域的深度應用中卻面臨着專業知識不足、場景適應性有限的“最後一公里”挑戰。破解之道在於深化協作,需要大模型技術提供方與金融、醫療、能源、交通等垂直行業的龍頭企業、專業機構緊密攜手,深度理解行業痛點,共同構建高質量的專業語料庫,爲模型注入行業靈魂。
同時,必須着力降低應用門檻,探索“行業大模型即服務”等創新模式,通過開放平臺和工具鏈,讓廣大中小企業也能夠便捷、低成本地獲取定製化的人工智能能力,真正釋放行業大模型驅動產業升級的普惠價值。
“要創新升級數字安全防護體系,構建人工智能驅動的主動免疫。”鄔賀銓說,面對日益嚴峻複雜的威脅態勢,傳統被動、碎片化的安全防護已力不從心,亟須根本性變革。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的強大能力,賦能威脅狩獵、異常檢測與自動化響應,推動安全防禦從“事後補救”向“事前預警、事中阻斷”的主動免疫模式躍升。
鄔賀銓呼籲,數字空間是人類共同的新家園,人工智能與數字安全的挑戰是全球性的,單打獨鬥無法應對,要深化國際合作,共建開放、包容、安全的數字未來。
本屆大會以“All In Agent”爲主題。工業和信息化部原總工程師、中國互聯網協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志國在致辭中肯定了智能體技術的戰略價值。他指出,人工智能與網絡安全的融合發展,是時代命題,是必答題,而不是選擇題,更是責任和擔當。需要各界加強人工智能與安全產業的深度融合、雙向賦能,堅持協同共治,形成安全發展合力。
“大模型能力越來越強,但僅有大模型是不夠的。”360集團創始人、大會主席周鴻禕坦言,過去大模型在企業應用中的兩大痛點——推理能力不足和缺乏獨立做事能力,前者在近一年已顯著改善,但後者仍未解決。大模型缺少“手和腳”,不會使用工具,不能直接“幹活”。人工智能發展如果停留在大模型階段,只能成爲玩具,而非生產力工具。
周鴻禕強調,大模型進化到智能體是必然的,智能體纔是解決之道。它能夠理解目標、規劃任務、調用工具、具備記憶,實現從需求到結果的完整交付。其核心在於使用工具的能力和利用大模型進行復雜任務規劃的能力。
在網絡安全領域,智能體對網絡安全正逐漸形成顛覆性影響。周鴻禕表示,當前企業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安全運營專家稀缺且培養週期長;另一方面,“智能體黑客”的出現使攻防對抗進入“機器對機器”的新階段——單個黑客可操控上百個智能體黑客,批量發起自動化攻擊,加劇網絡戰風險。
爲此,爲重塑數字安全,360推出了安全智能體,基於安全大模型這顆“大腦”,爲其增添了“手和腳”,尤其是L4多智能體蜂羣,可實現對人類高級安全專家能力的復刻,是安全能力質的突破。
“安全是數字化的底座,AI是數字化的頂峰。”周鴻禕表示,360將繼續堅持“安全+AI”雙主線發展,用安全守護時代,用AI定義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