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失天平上種一棵永恆的樹,董卿“珍惜哲學”如何破譯生存密碼
董卿曾言:“人生,總是在不斷地失去和擁有中徘徊。當我們學會了珍惜,也就學會了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
得失之間,皆是人生的饋贈,董卿的話語如同一把鑰匙,輕輕叩開了人生得與失的哲學之門。
在歲月的長河裡,都是行色匆匆的趕路人,左手握着擁有的溫暖,右手又不得不鬆開失去的遺憾。
以珍惜之心看待萬物,便會發現,得與失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而是生命饋贈的雙面錦緞,一面繡着遺憾,一面織着圓滿。
一、失去:生命的必修課
人生的行囊越走越重,總有些風景要路過,總有些人要告別。
就像秋天的樹葉,總要在風中飄落,才能讓陽光穿透枝椏,照見更遼闊的天空。
蘇軾在《赤壁賦》中感慨:“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他一生宦海浮沉,失去了仕途的順遂,卻在赤壁的江風中尋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豁達;敦煌的壁畫歷經千年風沙,失去了鮮豔的色彩,卻在斑駁中沉澱出歷史的厚重;候鳥每年遷徙萬里,失去了溫暖的巢穴,卻在飛翔中遇見了更廣闊的天地。
這些失去不是終點,而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是歲月爲我們卸下的負累,讓我們輕裝上陣,去遇見新的可能。
失去之所以痛苦,是因爲我們習慣了握緊拳頭。
但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
當學會張開雙手,便能看見指尖漏下的陽光,聽見風吹過指縫的聲音。
那些失去的人或事,就像夜空中劃過的流星,雖然短暫,卻曾照亮過我們的生命。
學會與失去和解,不是遺忘,而是把遺憾釀成歲月的酒,在某個寧靜的夜晚,細品其中的苦澀與回甘。
二、擁有:時光的饋贈
在失去的縫隙裡,總有溫暖的擁有悄悄生長。
它們或許是清晨的一杯熱茶,是陌生人的一個微笑,是書頁間藏着的半片落葉,微小卻璀璨,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生命的角落。
作家林清玄說:“珍惜今日,珍惜現在,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在杭州的西湖邊,清晨的薄霧裡,總有老人結伴打太極,他們珍惜着健康的身體,把每一天都當作禮物;在成都的老茶館裡,茶客們珍惜着蓋碗茶的清香,用一碗茶的時間,留住了市井生活的煙火氣;在雲南的雪山腳下,背夫們珍惜着肩上的責任,用腳步丈量着生命的重量。
這些擁有不是理所當然,而是時光的饋贈,是命運對懂得珍惜之人的偏愛。
珍惜擁有,需要我們學會活在當下。
就像豐子愷畫中的孩童,蹲在地上專注地看螞蟻搬家,那一刻的認真,便是對生命最好的辜負。
當放下對過去的執念,放下對未來的焦慮,用心感受眼前的風景,便能發現,擁有的一切早已足夠美好。
一朵花的綻放,一片雲的遊走,一次與老友的重逢,都是生命中不可複製的小確幸,值得我們用心收藏。
三、珍惜:平衡得失的智慧
得與失就像天平的兩端,而珍惜是讓天平保持平衡的砝碼。
在擁有時懂得感恩,在失去時學會釋懷,在患得患失中找到內心的安寧。
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員們,守護着千年壁畫,他們珍惜着文化的傳承,也坦然面對壁畫的老化;鄉村教師們紮根山區,珍惜着與學生們的時光,也理解孩子們終將走出大山的選擇;候鳥守護者們目送鳥兒南飛,珍惜着相遇的季節,也尊重自然的規律。
珍惜不是固執的佔有,是一種豁達的成全,是懂得“你來,我熱情相擁;你走,我微笑目送”的智慧。
站在生命的高處回望,所有的得與失都是命運的伏筆。
失去的,或許是爲了讓我們遇見更合適的;擁有的,或許是爲了教會我們懂得珍惜。
就像楊絳在《走到人生邊上》寫的:“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在得失之間修一顆平常心,用珍惜作筆,便能在歲月的宣紙上,寫下從容不迫的人生詩篇。
歲月更迭,四季輪迴,得與失從未停止過流轉。
但只要我們心懷珍惜,便能在失去中看見成長,在擁有中感受幸福,讓每一次相遇都有溫度,每一次告別都有意義。
或許就是人生最好的模樣,一半是得失無常,一半是珍惜如常,在光陰的褶皺裡,輕輕握住屬於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