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定,打開中國鄉村音樂的寶盒

來源:光明日報

春意正濃的河北保定,迎來一場音樂盛宴。近日,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廣聯合會”)音樂委員會與保定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鄉村音樂主題沙龍”在保定舉行,來自全國音樂界的專家學者共話中國鄉村音樂的發展。不久之後,第二屆中國·保定鄉村音樂大會也將在此舉行。這座浸潤着燕趙古韻的歷史文化名城,以音樂爲媒,展現着生機勃勃的氣象。

“種”在中國人心裡的音樂

“中國鄉村音樂是‘種’在中國人心裡的、從血脈中流淌出來的音樂。”中廣聯合會音樂委員會副會長卞留念說。他認爲,提到“鄉村音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作爲舶來品的“歐美鄉村音樂”,但其實我們也有獨具特色的鄉村音樂傳統。無論是黃土高原上的信天游,還是江南水鄉的絲竹小調,中國鄉村音樂承載着中華民族最本真的情感、最質樸的聲音。

從《詩經》中的風雅頌到太行山夯歌、白洋澱漁謠,中國鄉村音樂始終是中華文化的記錄者。中廣聯合會音樂委員會會長、作曲家張宏光說:“中國鄉村音樂承載着農耕文明的集體記憶,是民族文化歸屬感的重要載體,傳遞着人們對土地最深沉的愛。”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教授寶玉認爲,中國鄉村音樂強調“鄉土情懷”與“家園意識”,是民俗文化與人文精神的獨特表達。

“中國鄉村音樂不僅是我們的文化根脈,更與時代精神緊密相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馮卓慧說。今天的中國鄉村音樂,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演唱方式和曲調風格,而是與流行音樂、電子音樂、搖滾樂等元素相融合。

悠悠古韻,律動新生

保定是河北梆子的發祥地之一,是《小白菜》《放風箏》等經典民歌傳唱的地方,這裡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定老調、哈哈腔,還有傳承數百年的雄縣古樂。“保定擁有獨特的文化積澱,發展鄉村音樂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衆多專家認爲。

保定近年在音樂傳承方面成績不俗。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扈氏嗩吶、管子製作技藝傳承人戶寶金,曾出版嗩吶、板胡、二胡獨奏專輯,並赴新加坡、馬來西亞進行藝術交流,他製作的樂器遠銷海外,深受青睞。自2011年起,保定清苑區戲曲節開啓“非遺曲種直播之路”,河北梆子、哈哈腔等在各大平臺亮相。“保定戲曲文化研究與線上傳播”項目拍攝的短視頻《保定老調〈潘楊訟〉選段》,被文旅部科教司評爲示範作品。2024年12月,參與“打卡中國·古韻潮音——你好,京津冀!”網絡國際傳播活動的外國網紅博主們,在保定用編鐘和大鼓演奏中國傳統音樂;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陶壎藝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於連軍,爲來自世界各國的博主們介紹並演奏陶壎,被讚歎“讓世界看到中國美”。

“中國鄉村音樂走出國門、擁抱新媒體,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用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展示民族魅力,能增進世界對中國的瞭解。”馮卓慧談道。

音樂賦能文旅發展的實踐

火起來的不僅是音樂——中國鄉村音樂大會在保定紮根後,也爲文旅發展注入新動能。

據保定市文旅局統計,2024年首屆中國鄉村音樂大會期間,保定旅遊火爆:直隸總督署博物館接待遊客同比增長118%;歷史文化商業街區西大街遊客量同比增長330%;全市旅遊總收入1322億元,較上年增長顯著。央視農業農村頻道“農民春晚”總導演王延星表示:“音樂與文旅的深度融合,實現了‘流量’向‘留量’的轉化。”

曾參與運作國內多個音樂節的導演劉翼銘,分享了音樂節爲城市注入活力的一組數據:一是直接經濟效益,如2024年上半年,成都舉辦68場音樂節,帶動周邊消費超25億元;贛州“扶搖直上”音樂節3天帶動超15萬人涌入。二是間接經濟效益,音樂節促進產業鏈延伸,推動文創、農業旅遊等產業協同發展。三是創造就業,音樂節能帶動志願者、酒店、零售業等崗位的需求。四是打造城市名片,如張北草原音樂節、杭州國際音樂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音樂節、常州太湖灣音樂節等。他也希望,“中國鄉村音樂大會”不僅能成爲保定的城市名片,更能以此爲契機,進而服務城市發展。

或許可以說,這也是一場音樂與城市的雙向奔赴——“我非常期待藉助保定‘中國鄉村音樂大會’這個平臺,音樂人能夠創作出一批有溫度、有深度、有維度,又有藝術性、地域性、創新性的音樂作品。”湖北省音協副主席周曼麗說。(記者 朱蒂尼 耿建擴)